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史记》所体现的司马迁生死观具有两方面内涵,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为司马迁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生死观的形成与司马迁特定的人生经历、命运遭际和史家雄心有密切的联系。《史记》在编辑和描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生动而形象地体现出司马迁生死观的厚重和深沉,同时也凸现了这一生死观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编选《司马迁史记名言录》,这在司马迁研究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事,“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的同志们,在研究中开拓出这一新领域,这对领会《史记》要义,弘扬司马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在可庆可贺。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与《春秋》以及《春秋》学之间的关系是《史记》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春秋》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文化范本,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司马迁与《春秋》学的关系;其二,《史记》与“春秋三传”的关系;其三,孔子获麟一事对司马迁撰写《史记》有启示作用;其四,司马迁与“春秋笔法”的关系。上述四个方面拧结在一起,遂构成了司马迁与《春秋》以及《春秋》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第一部介绍和评价《史记》的专著《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作者李长之先生,探讨了司马迁和《史记》所涉及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关于司马迁的政治观,还有专节的论述,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然而,纵观《史记》,司马迁的政治观远不止于李氏之评,它还表现于更多方面。一、司马迁的政治观,首先表现在其著作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作的备种评价上(1)在论及国家之兴衰存亡的原因时,他认为决定国家命运的,首先是人的因素,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强调人谋的作用,极力主张任贤追小。如在《陈丞相世家》里,当论及陈平的智谋…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入手 ,对屈原和司马迁作了某些方面的对比性研究 ,从而阐明了司马迁在写作《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些独特用心。  相似文献   

6.
《史记》研究与司马迁研究为本次会议之重点。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史记》篇章研究与《史记》全书的关系,《史记》“世家”新解,20世纪《史记》研究史为大会所注目。  相似文献   

7.
《史记》的志怪和司马迁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志怪和司马迁的思想袁达一部文学作品,总要或深或浅地打上作家的思想印记,一个作家的思想总要对他的作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名垂千古的文学与史学巨著《史记》,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件瑰宝,同时也留给后人不少思索:表现在《史记》里的思想是什么?司...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彪炳千秋的复仇英雄形象,为什么他偏对复仇故事情有独钟?本文通过对《史记》中复仇故事的典型分析,揭示了司马迁作为一个文人,在特定的心理和性格因素下的复仇情结以及它在《史记》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自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来,东汉初年的班彪班固父子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所作的评论,不但出现时代较早,也较为引人注目。后来对司马迁及其《史记》进行研究和评论的人,几乎没有不受到他们的说法的影响。然而他们的评价,真是历百世而不易的吗?其中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却是《商君列传》的"太史公日"中不能抑制的苛责和怒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李陵事件对司马迁身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曰"独立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儒法两家思想在司马迁身上合而未融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与汉代经学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汉代经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人政治观、经学历史观、经学伦理观等层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著述动机,集中反映出司马迁对汉代经学的整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教育,使司马迁形成了儒道相融的思想倾向和对历史学的兴趣;青年时期的漫游造就了他积极向上的外倾思维个性,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人格结构较早成熟;李陵事件使其性格迅速转向内倾思维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思考进入了哲学的层面,对《史记》的创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史记》人物悲剧超越性的艺术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烘托,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超越性是司马迁笔下人物悲剧的共性,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悲剧人物超拔的行动、超凡的才智、超常的功绩及超然的赴死等艺术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4.
秦汉"酒徒"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徒"称谓可能最初出现于战国阶段,而秦汉时期以"酒徒"自称者曾经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如<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记述"高阳酒徒"郦食其故事最为著名.<汉书>记述郦食其自称"狂生".所谓"狂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史记>"酒徒"的一种解说.司马迁笔下记录的酒宴场面,可见反映"酒徒"生活的具体情状.秦汉时期"酒徒"的社会形象,似乎并不光彩.<论衡>说"酒徒非圣人",<潜夫论>亦批评"酒徒无行之人".<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可见"宿猾、酒徒、戏客"并列,"酒徒"身份与"不义""不轨"行为相联系.孔融有关"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的说法,则提示了汉末又一次面临乱世时,开明士人对"酒徒"评价的微妙变化.而魏晋之际名士好酒风习一时盛行,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历史文化脉流的延续. ".所谓"狂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史记>"酒徒"的一种解说.司马迁笔下记录的酒宴场面,可见反映"酒徒"生活的具体情状.秦汉时期"酒徒"的社会形象,似乎并不光彩.<论衡>说"酒徒非圣人",<潜夫论>亦批评"酒徒无行之人".<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可见"宿猾、酒徒、戏客"并列,"酒徒"身份与"不义""不轨"行为相联系.孔融 关"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的说法,则提示了汉末又一次面临乱世时,开明士人对"酒徒"评价的微妙变化.而魏晋之际名士好酒风习一时盛行,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历史文化脉流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史记·西南夷列传》描绘了西南地区内部各民族的独特特点,追溯了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交往的历史,重点讲述了汉武帝三次通西南夷的情况,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史观;将复杂繁乱的历史问题叙述得条理分明,体现了司马迁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汉书》在《史记》基础上,建立起纪传体断代史编纂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汉书》对《史记》的袭用也绝不能用简单的"抄袭"二字来概括。班固在袭用《史记》材料过程中遵循有一定的原则,决非盲目照抄。班固对《史记》或增补,或改易,或删节,无不是在一定原则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和他笔下众多历来人物对待生死荣辱的态度,闪耀着太史公寻找生命尊严的光辉,凝聚着他的人生观感天动地的悲壮气概。遭受宫刑仍隐忍苟活,发愤著书,无疑也可从他伟大人格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涉及鞭笞之罚的记载的目的不同,或肯定主人公的知错能改,或谴责某人罪有应得,或揭示人物的性格,或揭示主人公的某项才能,或为主人公雪耻复仇作伏笔,或阐明家长管教子女的权力,或揭露封建国家的狱吏之酷和刑罚之滥,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9.
《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以及《史记》撰写情况的珍贵资料。任安获罪的经过直接关系到司马迁对任安的态度,《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和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苟活的目的,这些对正确解读《报任安书》以及司马迁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