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历史上的琉球是中国东海中的岛国,明清两代,中琉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封贡关系。清康熙年间,汪楫充册封琉球正使,率团册封琉球国王,为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汪楫使团册封琉球的史实加以考述及对汪楫撰写的使录著述的评析,可以了解清初中琉关系的概貌。  相似文献   

2.
明清政府派往琉球的册封使节所留下的使录中,记载了中琉关系、中琉航路、地理山川、航行事故等内容,其中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可以确证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其一,不论以姑米山还是赤尾屿为界山,钓鱼岛均在其以西海域,不在琉球疆域之内,自然归属中国一方;其二,“黑水沟”(冲绳海槽)为中琉两国的自然分界,以“沟”为界,以水色变化为特征,钓鱼岛列屿与琉球群岛分属不同地质单元,从而从地质地理上证明钓鱼岛列屿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3.
读《使琉球录》有感于钓鱼岛之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34年中国明代册封使陈侃上呈《使琉球录》,使之成为最早讲述中琉海上自然疆界的人。"古人曰以远,青史字不泯",而今,在日本对我国钓鱼岛主权一直持有异议的情况下,再读陈侃《使琉球录》,以史为据,闻古而知今,主权问题上决不妥协。  相似文献   

4.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与琉球建立正式的藩属关系,此后两国密切往来五百余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随着清朝政权稳固、经济繁荣及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实施,中琉双方的册封贸易也成为两国经济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结果不仅极大促进了琉球经济的繁荣及社会的进步,而且推动了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福州港的兴盛。  相似文献   

5.
从清册封使录以及《琉球入学见闻录》所记来看,明清两代琉球派往中国的使团和留学生,以及明清两代派往琉球的册封使团,不仅加强了双方的政治经济交流,也使得儒学在琉球得以传播,并对琉球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过程中,东亚外交话语体系依然奉汉文为尊。《使琉球记》《琉馆笔谈》《燕台再游录》等三种东亚使行录资料,生动而又具体地展现了清朝册封副使李鼎元、琉球文人外交官杨文凤、日本汉学家石冢崔高、朝鲜燕行使柳得恭等人“以笔代舌”的跨国交流与沉默外交,勾勒出空间范围涵盖北京、福建、琉球、台湾、萨摩等地的近代东亚外交生动画卷,廓清了首部中琉辞书《球雅》的来龙去脉。19世纪中后期“汉文”上升为近代条约的外交话语体系,彰显了汉字持久辐射力与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琉封贡关系非常密切,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和朝贡贸易之外,双方的海难救助与抚恤也是重要内容。北至奉天,南至广东,都有琉球飘风难民所至,其中以福建、浙江为主。山东省虽然离琉球较远,但是对琉球飘风难民的救助和抚恤却不逊于其他省份。研究山东对琉球飘风难民的救助与抚恤,能够深化对我们对飘风难民问题的研究。同时,在中琉关系上,山东并非中心区域,对山东与琉球关系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认识中琉关系。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间保持了五百年的宗藩关系。中琉两国的密切联系对琉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中琉间的宗藩关系不仅是琉球政权稳定的保障,还为琉球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儒学在琉球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这对今天东亚地区各国的交往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末滇人杨抡等人临危受命,出使琉球,册封其王。他们航经我国钓鱼屿(岛)等岛礁;记录了中、琉海界姑米山。但因文献不足,杨抡使琉之事几失纪闻。文章搜求逸文,考述其事略。同时,据实重申钓鱼屿(岛)自古即为中国领土之史实。  相似文献   

10.
《琉球百问》是清代名医曹存心与其海外弟子、琉球人吕凤仪探讨医学问题的问答记录。它不仅仅是一本医书,还是中医海外传播的重要见证。该书相当程度地反映出清代中药方剂与中医治法、中药、中医典籍以及医术医德思想在琉球的流传情况,这是中琉文化长期友好交往的多彩结晶,也是洞察清代中琉关系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