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中国哲学主要有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改造;二是回应时代问题,实现理论创新。认清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含义予以界定,首先要厘清"中国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概念的异同。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就要实现哲学不同学科的对话,改变哲学研究相互隔离的现状,打破哲学各学科研究的思想藩篱,积极促进学科内部的整合,推进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个性化问题的前提反思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不仅面临着自身合法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找回自己失落的个性传统,努力塑造有个性和有价值的当代中国新哲学的问题。只有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突破普遍化的哲学模式,才能为当代中国哲学个性的生成提供必要的思想前提。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建设性作用,实现"中"、"西"、"马"三大理论资源的深度对话,是创造当代中国哲学个性的必由之路。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相信并期待着当代中国"哲学灿烂的情形之到来"。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避免了本质主义的困境。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哲学”视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和思想方式,从而观察多种多样的哲学活动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交织而成的网络,扩展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基于这种认识而展开广泛的哲学对话,或许是“中国哲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和合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哲学,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大体都是"接着讲",也即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当下,我们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同世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国问题,也就是全人类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哲学是什么?哲学如何创新?和合学是什么?为什么要讲和合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上半叶起,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学者尝试着从大量经典中梳理出“中国哲学”,他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利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构建了若干重要的现代型的“中国哲学”。但“中国哲学”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在西方哲学中很难找到相应的概念。如果“中国哲学”受制于西方哲学框架的限制,便会失去其丰富的涵义。中国哲学要对世界哲学作出贡献,必须在立足中国自身的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前西方哲学的新成果来影响世界的哲学界,使“中国哲学”具有世界性的重大意义。中国哲学中的特殊的名词概念也不必套用西方哲学的名词概念,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保持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语境中,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要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思想和理论载体。现当代哲学家哲学创新的现实历程和成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在哲学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内在统一性,作为理论主体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交流和融合。在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郑家栋对中国哲学之"法"("学理")的颠覆性挑战,为彻底反思中国哲学学科本质、创新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挑战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哲学通史非"信史",而是基于后设"哲学"观念之"追述";作为现代学科,中国哲学及其历史仅仅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阶段;中国哲学学科宗旨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创造性诠释"是中国哲学学理基础及方法论本质.中国哲学之所以有"合法性"危机,主要是由于"选出而叙述之"范式,致使中国哲学研究同时缺失了"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实质不过是"西方哲学在中国",已不能适应当下时代要求.中国哲学创新之道,在于以回应时代问题为动机,一方面,以"还原性诠释法""经学路径"归根复命,确立中国哲学"中国效度";另一方面,立足于经学文献主体,借鉴西方哲学方法,以比较、对话视域"以中化西","修复"经典历久弥新之价值,保证中国哲学之"哲学效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影响 ,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从而提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中国传统哲学 ,把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挖掘和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家园,而建设当代中国哲学是建立思想家园的核心。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既要注重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也要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李泽厚用"情本体"试图重新建构内圣外王之道;张立文的"和合学"旨在化解人类面临的价值冲突;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试图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重建当代中国哲学,他们都为建设当代中国哲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胡适、冯友兰先生首创"中国哲学"这门学科以来,它的主导方法一直是"逻辑的和科学的"。这种状况不利于研究者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中非逻辑概念的哲理维度。现在亟须的是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或深层自由,即:一方面鼓励各种古代研究方式的复活,另一方面吸取西方哲学中有可能与中国古代思想进行生动对话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以便找到可以真正引发出中国古代哲理思维的当代生命力的治学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哲学必须在经济实践中取得和扩大话语权,才能有为有位。经济哲学是哲学争取与扩大话语权的学术平台。中国经济哲学界近十年放眼世界现代化全局,立足中国经济建设实际,通过货币哲学、资本哲学、财富哲学的研究,取得了把握经济实践架构整体性突破的成绩。货币哲学是把握经济实践架构的逻辑起点;资本哲学揭示了现代化的直接动力机制;财富哲学平台彰显着现代化经济的全景图像。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哲学经历了一条特殊的跌宕路程:在论坛哲学对教坛哲学的清理、反思和超越中前行。这条道路不仅取决于传统哲学教科书严重存在束缚人的思维、拘泥于僵化体系的弊端,而且也取决于哲学本身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前行的辩证法则。哲学只有坚持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不断发展深化的社会实践,才有望得到现实人的选择,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中引导人们在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中解放思想,开启智慧,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开展自然技术哲学研究”和“开创全面技术哲学研究”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它又划分为初创时期和发展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以2000年10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技术哲学年会为标志,它开创了我国全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阶段。关于21世纪技术哲学研究的展望,提出“拓展全面技术哲学研究”和“加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一体化研究”两点建议,并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和王夫之分别进行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二次大综合.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在会通中外古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着第三次大综合.实现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要有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熟悉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懂得中外哲学,了解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新成果,具有独立自主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学者.  相似文献   

16.
哲学有三种功能,即追问存在、锻造武器及升华境界,哲学教学应该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哲学含义、进行哲学训练、培养哲学精神,为今后成长提供某些启发和引导作用方面,为此,教师要多讲些哲学史,既符合学习规律,又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哲学老师应该更有道德、更有知识、更有智慧,一个好的哲学老师,除了搞好教学、科研外,还要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多交流.  相似文献   

17.
明天的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因此,只要人类存在,哲学就将永远存在。但不同时代的哲学内容和形式都会有所不同。明天的哲学内容与今天相比,将更加丰富多彩,将更加关注人本身;明天的哲学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更加生活化,更加人性化,假话、废话、空话在哲学中将更难有市场。党派哲学、阶级哲学将让位于社会哲学、人类哲学,独语哲学将变为对话哲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哲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中国哲学会及其年会,是该时期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文章重点对中国哲学会成立的缘由及首届年会召开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中国现代哲学从输入西方学理向创建中国新哲学的方向性转变,为人们理解中国现代哲学的历史走向提供一种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均未对语言予以特别关注,到了现当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在中国哲学中,早在初始阶段——先秦时期,语言就引起了诸子百家的特别关注,先秦语言哲学极其发达,汉代董仲舒的“深察名号”和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是对先秦哲学的继承,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余音。因为南北朝之后直到近代,语言淡出了哲学的视野。如果说先秦是语言哲学的辉煌期、魏晋是先秦的余音的话,那么,宋明时期直到近代,语占反而淡出了哲学的视线。中西哲学与语言的关系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是由盛至衰,西方是由隐而显。这种差异展示了中西两种哲学、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中国语言哲学的人文特征和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