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实现高校"法治"的重要制度。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性,实践中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在申诉的受理范围、受理机关的组成及权限、处理原则与程序、监督与责任追究、申诉后的救济等具体方面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以增强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法治的进步,高校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依法治校的呼声已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首次对学生的权利和权利救济制度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对学生权利和权利救济制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讨,提出和论述了学生申诉的范围、申诉的受理机构、申诉的审理程序,这三方面的内容构建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一个独特、崭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法学视野中的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申诉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及时消弭争议、救济权利。但是从现有的立法情况看,其依然存在设计上的缺陷,这尤其体现在学生中诉处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上。应该合理界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法律性质、人员构成、受理范围、管辖方式、工作原则、权限等问题,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和学生正当权益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既是大学生权利之救济手段,也是高校自治之自律手段.从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这一制度属性角度考察,该制度在申诉组织、申诉范围和申诉程序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实现大学生权利与高校自治的双重保障,应当从建构更具独立性的申诉组织、确定更宽泛的申诉范围、设置更科学的申诉程序等方面完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3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建立和实施学生申诉制度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由于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公立高校中的学生申诉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生申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充分发挥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的法定、专门的权利救济途径,同时随着我国高校与教师纠纷日趋增多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申诉制度的重要性更显突出。但由于教师申诉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使其在实际运行中产生诸多问题。完善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必须畅通教师申诉的途径,明确受理机构和受案范围;建立说明理由、听证、回避等制度,保证申诉处理结果公正、公平、合理;明晰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拓展申诉后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首次对学生的权利和权利救济制度作了明确规定。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其中着重强调的一种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既能全面保护学生的权利又能保障高校能够依法行使职权,既能实现高校法治又能维持高校自治,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与纠纷,减轻学校的应诉压力,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如果说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则是维系学校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阀。  相似文献   

8.
在法律实践的推进下,我国逐渐建立了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但从目前来看,申诉制度在人员机构安排、法律责任承担、案件处理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必须按照独立、中立的原则组建学生申诉处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其法律责任,增强申诉机构的权利等措施,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运行机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作为高校内部的一种行政纠错机制,以学校对学生的特殊行政关系为基础,具有准行政复议的性质.现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由于在机构设置、人员组成、程序效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制度运行中出现价值偏离.统一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织规则、规范处理程序、明确权限与效力,是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既是高校民主自治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本文通过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现状分析,及对其产生原因的深入研究,对现存的校内申诉、教育行政机关申述、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等渠道进行整合,提出建立与校内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相衔接的体制,同时通过完善校内信息公开制度、校园听证制度,以及构建国家宪法权利司法化救济制度和教育仲裁制度,以期为学生参与权的保障与救济提供无漏洞的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刑事上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对刑事案件基本上实行两级上诉制度 :对于刑事法院的一审裁判可以依次向上诉法院和上议院上诉 ;对治安法院的裁判 ,可以分别向刑事法院或者高等法院以及上议院上诉 ,但是 ,二者的程序规则不完全相同。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英国上诉制度逐渐向大陆法系靠拢 ,最近英国政府再次提议进一步扩大控诉方的上诉权 ,英国上诉制度可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欧洲理事会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的集体申诉制度是任择的,自1998年建立以来富有成效地运转着。在这一申诉机制中,欧洲社会权利委员会处于核心地位,其审查程序公平、公正。欧洲理事会部长委员会对欧洲社会权利委员的报告的审议是程序性的,因其最后决议或建议对被申诉缔约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导致效果的不均衡。申诉案件涉及的条款较为集中。这一制度是各缔约国经济和社会权利国内救济机制在国际法上的延伸,是国际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结果,并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国际救济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涉诉信访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完善申诉工作机制,化解申诉相关的困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对当前申诉制度以及相关法律理念进行研究,分析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建立申诉终结制度提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规则依据。重点分析申诉终结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全面展现当前申诉终结机制的现状与问题的节点,为建构科学合理的申诉终结制度提供参考,更为各地法院建立符合工作实际的申诉终结机制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农地利益失衡的现象,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影响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农地利益均衡存在农地制度不完善,政府规制不健全,农地市场不规范,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备等制约因素。为此,应完善农地法律制度,从法律上保护农民土地利益;健全政府规制机制,让政府能有效保护农民土地利益;构建农地市场机制,让市场为农民提供应得农地利益;完备农民农地利益诉求机制,让农民自己能有效维护农地利益,从而形成系统的农地利益均衡机制,有效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和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的个体权利为主要视角,着力从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人身权利及救济性权利等方面分析高校学生权利的个体性,进一步揭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学生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及制度、权利救济等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方位多渠道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视野下的学生权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要义是以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换取从宽处罚的待遇,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为了保障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需要赋予其撤回权和上诉权,但这同时可能会滋生权利滥用,并影响认罪认罚制度实施的效果。在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处罚试点工作中,各地法院尚未很好地处理这对矛盾。为此,一方面需要以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赋予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撤回权和上诉权,另一方面需要从权利的行使主体、行使条件、时间限制和法律后果等方面设计一套完善的程序规则,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能够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7.
以 12345政务热线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被广泛运用,调适了基层体制内权责关系, 是政府吸纳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数字技术难以对个体诉求精准分类和真实性识别,因而产生诉求信息拥挤。基层干部在面对诉求制度的回应规则时,其回应行为呈现出线上诉求回应与线下事务治理回应的二阶样态。一阶样态体现出基层科层组织内部关于诉求回应的权责调配和压力驱动逻辑。二阶样态则是基层干部在具体情境中与村民围绕诉求进行互动,体现为一次性诉求直接回应、模糊性诉求程序回应和不正当诉求化解治理三种策略。诉求回应制度提升了基层回应性治理的水平和效能,但此种干群互动是靠科层压力传导来实现,呈现出回应的被动性和后发性,这与我国群众路线所蕴含的干部直接回应和解决民意诉求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不仅应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而且必须追溯到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大阶段:即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1年年初的法律体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法制建设经验:法制建设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法制建设必须以理念建设为前导;只有在行动中才可能促进法制建设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