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位学识渊博而又奋勇求实的爱国志士,他们是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龚自珍首开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风气;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是近代中国力求“富国强兵”、倡言革新的先驱,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宏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给后人留下了大大超过自身业迹的宝贵精神财富。1839年已亥,龚自珍预言“九州声气恃风雷”。1840年庚子,果然风雷滚滚;林则徐虎门烧鸦片,大壮国威;三元里百姓抗英军,民族振奋;魏源也在镇海亲身参与抗英军事筹划。1841年,岁在辛丑,龚自珍忧愤…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与魏源,曾携手为中国近代的文学界与思想界开拓局面。早在道光朝初期,就已出现将二人并称的迹象,分别由李兆洛和刘逢禄提出。在这背后,是龚、魏二人与阳湖文派、常州学派之间的密切关联,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和学术品格上。基于魏源在道光朝后期与咸丰年间的一系列学术创获,在同治之后,龚、魏并称开始由以才名并举转向以才、学对举,龚自珍的才名得到进一步提升,魏源则转而凸显其学者身份。这淡化了魏源作为近代文学开创者的形象,还造成了龚自珍文学经典化进程中的“诗进文退”现象。与历史上众多文人并称现象相比,龚、魏并称自有其独特之处,在此背后,还蕴含着近代文学的某种时代隐喻。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以龚自珍、魏源的实学教育思想为其嚆矢,洋务教育思潮为其启始,维新教育思潮对其推波助澜,教会教育思想对其催化激励,清末新政将其推向高潮,辛亥革命则带来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争奇斗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教育体制的建立,预示着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曹操的思想来源是丰富而驳杂的,反映到其人才思想中,则体现为以申、商刑名法术之学为主,而辅之以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及其人才评判标准,其中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又有冲击传统富于改革与创新的另一面。在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史上,其第一次提出的"勿拘品行"而"唯才是举"的主张,并予之法令化,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人才思想宝库,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合理成分,吸取百家之长,融通中西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并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把自己的人才思想付诸实施.本文试从"人尽其才则百事举"的重人思想、"使全民皆有科学知识"的普教育才思想、"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选才思想、"有才有德"的人才标准和"人能尽其才"的任使策略、"官吏为人民公仆"的近代民主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其人才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6.
从孔夫子撰《春秋》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夕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史学止,中国古代史学象中国封建社会一样,经历了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  相似文献   

7.
本文揭示了近代中国哲学历史观的演进与变革,从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进化史观,再到陈独秀、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是一个梯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则实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早期启蒙者,创立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文艺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龚自珍倡导关心"民生饮食"与"尊史",以此阐明其文艺美学"经世致用"观;魏源发表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的理论见解,主张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为基础,发挥文学的治政作用;包世臣强调文学不能脱离"民事",把"悠关国家"作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价值;冯桂芬呼吁发挥文学"考镜得失,匡时济世"的社会作用.他们的思想虽都鲜明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更新时人的文艺美学思想,促进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历届领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先后提出了"任人唯贤"、"人才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人才思想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人才的内涵标准、重要性,以及吸引、使用和开发人才的政策、措施、办法,形成了完整的党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众多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之际,魏源成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突出代表;其"经世致用"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理论旗帜.这除了魏源能敏锐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脉博外,冈时也与他思想深处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魏源"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特点和湖南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魏源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针对吏治腐败、财政困难等时弊,提出:"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培养人才"的改革主张,特别是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思想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新风尚。尊重实际、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及"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等外交政策的构思,对今天的改革,不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源研究与评价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固然是比较符合现代人需要的一种“主张” ,但现代魏源研究者忘记魏源所处的时代历史的发展可能具有的多种可能性 ,不当地夸大其在当时所具的“绝对”重要性与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而强烈谴责讽剌那些反对向西方学习的传统士大夫 ,这种“先验预设”的方式很难使魏源研究与评价能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教育宗旨问题的学者。甲午之战后,他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了“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的办学方针,强调对改革急需的政治人才的培养。戊戌变法后,高举培养“新民”的大旗,率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宗旨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五.四”运动后,又提出发展“圆满人格”、“学做现代人”的教育方针,倡导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三达德”教育。他对教育宗旨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大力倡导,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了精英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已关注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即人格教育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朝鲜文人李海应《蓟山纪程》记录其在沈阳拜访程伟元的全过程,并保存有程伟元一首诗,该诗也是迄今所见程伟元惟一诗作。李海应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极大地丰富了程伟元的家世生平资料。朝鲜李朝时代流传下来了大量用汉文记录的"燕行日记",从中可寻觅与《红楼梦》相关的资料,并取得突破性的新发现,为新世纪中国红学研究作出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日昌是近代中国一位有争议的地方督抚大员、洋务实干家。根据丁日昌的思想言行和晚清客现历史环境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从总体上对其予以肯定。通过对丁日昌外交思想和活动的分析考察,明确认定其按照条约办事的外交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其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他在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中的基本态度,体现出运用国际公法解决中外争端的理性外交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以尊重身心障碍者“自我决定权”及“维持生活正常化”理念为指导,根据其本人生活需要相应设立保护措施,以因应社会日益高龄化的客观情势,蕴涵着平等、自由、公平及秩序等价值理念.我国成年人监护法应以现代成年人监护法蕴涵的价值理念为目标,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适时予以修正,以体现以人为本、私法自治的精神,满足维护身心障碍者利益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清代道咸年间,龚自珍、魏源为重塑政治理想人格,对理论上以“心”为君子品德之核心、价值取向上以道德驭势、利、名,内涵上以“仁”与“廉耻”相关联和方法上重“自省”与“节俭”、“位”与“德”结合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学理阐述。同时,对寡廉鲜耻、贪求富贵,才求无益、德为乡愿,虚文故事、庸议误国,奢华无度、败坏风俗,麻木不仁、漠视国耻等卑劣品德作了深入揭露和批判,并积极诉诸实践,在学术上追求去空求实学风,在政治上施政因时而变,办事雷厉风行,以达到重塑政治理想人格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人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历程是不断深化的.最初是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口号;接着洋务派继承这一口号,并掀起一个引进西方技术的实际运动;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但在整个近代前期,中国人都是在"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框架内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的.这表明人们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近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性质,近代科学思潮尚处于萌发和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论林纾翻译小说的爱国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 ,林纾甘做“叫旦之鸡”。他在译著的序、跋中大声呼吁 :国人应放弃中国文学优于西方的民族偏见 ,积极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 ;要多读译作 ,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希望自己的译作能鼓舞国人的爱国热情 ,奋起抵御外侮 ,以达到救国保种、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