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塔身造型、塔体结构、塔檐样式、雕刻艺术以及塔心室构造等方面探析福清瑞云塔的建筑特征,指出其建筑造型上承福建唐、五代楼阁式石塔、受两宋、元以及明代早期楼阁式石塔影响较大,并对福建明末和清代楼阁式石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福建沿海地区古塔的建筑形制与石刻工艺水平,并具有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锦西县东北百余里绵亘蜿蜒的石龙山上,有一座高高的石塔,巍峨耸立,雄伟壮观。在塔下西侧有一块扁平大石,上刻“李口泰和六年七月”是迄今发现该塔修建情况的唯一佐证。“李”可能是建塔人,“泰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泰和六年”是纪元一二○六年,应是建塔时间,可见该石塔建成距今已七百多年了。石塔高约五米,为六角实心密檐式,仿木建筑形式,全部材料皆为石  相似文献   

3.
珠玑石塔     
肖锋 《源流》2011,(7):51
珠玑石塔,又名"贵妃塔",位于广东南雄珠玑镇珠玑巷内靠近正南门的亭中。全塔用17块红砂岩石雕刻成形后垒叠而成。元至正十年重立,历经明代、清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珠玑石塔平为八角七级实心幢式石塔,高3.36米,基座八角形,直径1.2米,置于一古井之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的早期楼阁式佛塔,已知的考古实物,有长江上游的四川什邡在1986年发现中国最早的佛塔画像砖;在文献记载中,有长江下游的江苏徐州一带笮融"大起浮图祠"。考古文物与同期的文献记录相近,均为楼阁式木作建筑。什邡画像砖佛塔明显源于古印度西北广为流行的高层佛塔,中国佛塔是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的楼阁式建筑而发展起来的。基于信仰观念引导宗教艺术的看法,汉代神仙好楼居的传统思想,使得犍陀罗佛塔得以比附仙人所居的木作高楼得以在中国安家落户。宗教信仰的类同性,其重要性,远在单纯型制模仿改造之上,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楼阁式佛塔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另外,什邡画像中与佛塔并置的三宝柱被辨识出来,同时也构成上述观念的一个重要证据。作为早期佛教艺术的珍贵文物,什邡佛塔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印佛塔型制演变、中国汉代神仙信仰以及佛教初传中国的重大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泸州市报恩塔建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重檐七级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有许多的深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保存完整,为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报恩塔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传承佛教文化,弘扬"孝"文化的功能,还具有保护景观和丰富日常生活的功能。如今通过对其进行包装,可以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使其成为泸州的名胜景观,提升旅游景点品位,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佛塔艺术     
佛塔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形式之一。佛塔起源于印度,称为“窣堵波”或“浮图”,这种建筑也是随着佛教从印度而传入中国的,主要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佛塔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见,层数一般为单数,用金、银、铜、铁、木料和琉璃砖瓦等材料建成。从艺术造型与结构形式上分,大约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等多种。中国的佛塔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佛塔构造主要是基座、塔身、塔刹三部  相似文献   

7.
西夏建立后,因信奉佛教,大修寺庙与佛塔。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堡村发现的宏佛塔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形式与喇嘛塔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构筑方法,体现了西夏境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特点。宏佛塔是夯筑地基,楼阁式塔身和覆钵式塔刹组成,出土了大量的西夏佛经、佛骨、泥塑、小罗汉等文物,被列为"全国十大文物发现"之一。尤其是出土的绘画作品西夏彩绘绢质佛画(唐卡)、彩绘泥塑佛头像、木刻印刷雕版、西夏文字、玉人等珍贵的国家级文物,填补了我国西夏文物的许多空白,为研究西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利的研究价值,成为我国"唯一见证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最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分析天中万寿塔的建筑特征以及雕刻艺术内涵,并与五代宝箧印经塔进行对比,指出其既吸取了早期宝箧印经塔的基本样式,又根据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进行适当的改造,具有多种文化价值,是福建沿海地区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泉州、厦门等地的石造宝箧印塔进行了分类比较,将宝箧印塔依其造型、建造者、分布地点等,分为两大类型四个种类。并分析了福建石造宝箧印塔产生变化的原因:本土化与世俗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气候的变化,在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砖仿木结构塔出现。此类塔的抗潮、抗震等综合能力提升,保存年代更为长远,建筑材料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在砖作技术上的提高及粘合技术的发展。振湖塔在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下,与当地文化特色紧密连接在一起,就地取材,有着较高的...  相似文献   

11.
自30年代金毓黻先生《渤海国志长编》问世,提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上的莲花石塔“必为渤海所建”后,莲花石塔建于渤海时期已成定论。本文从石塔之形制、塔庙之关系、建塔之技法,以及渤海国上京地区自公元698年以降的约500年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的有关文献等五个方面,详细地考察、辨析了莲花石塔当建于辽代或者金代,而不可能建于唐、渤海时期,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定谳的“渤海所建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以黄花滩塔和美公灵塔为例,从比例、基座、一层塔身、塔檐、铺作五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与说明,分析两座位于同一地区建于不同年代的密檐式砖塔的异同,指出金代密檐砖塔具有辽代密檐式砖塔的某些特征,虽有继承但无发扬光大。在一定程度上为辽金密檐式塔的甄别与断代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闽塔审美     
塔是佛教崇拜的象征,是古老的中国佛教建筑,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它浸透佛性意味的宗教崇拜,另一方面却又洋溢着世俗人情的诗意光辉。这一点,在闽塔中以宋代仿木构石塔表现最为突出。本文从闽塔的建筑艺术和构造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佛教儒学化和佛塔世俗化的过程,说明了我国民族建筑思想和审美观念对闽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寺与塔都是与佛教有关的建筑。“寺”与“塔”是梵文的意译、音译 ,在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的漫长过程中 ,表示寺与塔的相关词语也逐渐产生 ,有的完全融入汉语 ,成为地道的汉语语素。  相似文献   

15.
序唐王征东的时候,筑下有名的塔虎城;伴着塔虎城的风水哟,金色的宝龙在此降生。唐王传下了首令,五座石塔压在城东;五百年后石塔已瘫塌,英雄陶克陶在此诞生。这部长达数千行的叙事民歌,产生在陶克陶起义后的郭尔罗斯前旗(1906年——1910年),虽然已过七十几年,至今仍然脍  相似文献   

16.
洮安双塔     
在吉林省洮安县城东北十八华里的德顺公社洮儿河北岸,耸立着两座浑厚巍峨的古塔.两塔东西并峙,间距23.80米,为覆钵式,砖构南向.两塔的建筑形制,装饰图案大致相仿.全塔除基台,悉被梵文经咒和各式砖雕彩绘及图案花纹装饰,而通体以白垩为基础色调,使之更加皎娆秀丽.两塔均由塔刹、塔身、塔基三部分组成,通高12.03米. 塔刹顶端原有宝珠、日、仰月和莲瓣伞(亦称华盖)组成,华盖底部悬挂铜铃四个.现全已遗失.刹顶下接实心刹干,其上有五字梵文的白色相轮十三重.刹干下为塔身,分覆钵形上身和阶梯台  相似文献   

17.
应县释迦塔原有风铃96个,因年代久远,历代都有修补更换,因而现存风铃呈不同形制,多达9种。这些风铃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辽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钟铃文化和铸造工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它们的存在,不仅是释迦塔建筑的组成部件,更是释迦塔建筑艺术中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8.
宜昌市天然塔体现砖石塔建筑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造型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我们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保护好这一古建筑。  相似文献   

19.
译语再创造不是简单的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过程,而是个动态的认知的高度整合的过程.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整体观和格式塔质对译语再创造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它能统观全局、细致入微地指导译语再创造的整个过程.它着眼于译语再创造的整体形似和整体神似,能使译语与译语语篇和源语与源语语篇达到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格式塔是侧重于研究经验现象中形式与关系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分析格式塔的内涵及其原则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说明格式塔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对视觉信息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