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环节。"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和确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莱茵报》时期的经验认识,《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确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批判,《德法年鉴》时期的哲学升华。厘清这一历程,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根本问题,而自由与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基于权利话语为自由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思想自由的钳制。《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逐渐走出启蒙传统,确立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由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争取自由权利这一范围,而是从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目的观照下重新思考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形成了基于“类本质”的自由观。从关注人的自由权利到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前后期不同的自由观之间的嬗变逻辑,才能系统地把握其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权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关注和互相斗争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著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指明了现实社会本质中人的权利,批判了私有制国家中的人权中介,提倡彻底社会变革中的人权。中国的人权观从《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汲取理论智慧,一直坚持关注现实社会、倡导集体主义、推进变革或改革的人权理念。人权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明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建设方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权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人权的现实基础;必须始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人权的价值导向;必须始终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强化人权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关于“经济暴政”的现象、根源以及消灭“经济暴政”、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力量的思想的分析,揭示了“经济暴政”问题对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早期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德国滞后的现实立为批判的靶子,重点围绕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展开论述。本文将根据《导言》的内在逻辑,从德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分析、德国革命解放主题的梳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探和马克思思想的三重理论话语的融合等四个维度,对这一文本进行理论主题、行文逻辑和价值目标的探索与阐释,力图从总体上呈现青年马克思理论启程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本的解读 ,再现了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反经济暴政思想 ,指出其价值意蕴在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表明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德法年鉴时期即已萌芽。重温马克思的反经济暴政思想 ,不仅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还在于它对于当下的中国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一百六十年前 ,青年马克思旅居法国巴黎时 ,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一篇文章 ,马克思分析了如何克服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矛盾 ,论述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第二篇文章则论述了如何实现人类解放 ,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力量 ,即无产阶级 ,并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 ,并且作为个人 ,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19世纪上半期犹太人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对布鲁诺·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主要是宗教对立的的观点做了批判,并在论证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思想,超越了政治解放,为全人类的解放提出了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批判性继承了启蒙思想的人类解放主题,确立了以人民幸福和现实自由为内容的社会价值目标。马克思通过对现实历史的分析,重新审视了启蒙思想所倡导的自由价值观和国家理性,揭示了启蒙价值观的阶级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中,阐释了由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的历史进程,为基于唯物史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由观的初步形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德法年鉴》陈刚马克思自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以1843年初《莱茵报》的被查封为契机,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文为标志。他的自由观原则也在...  相似文献   

11.
贞观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民族关系是体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为此,简要分析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航空公约规定、司法实践看,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期间的主要判断标准是承运人对货物的掌管;在实践中,应考察当事人的约定、承运人对货物的控制等两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承运人对货物的掌管状态,进而确定航空货物运输期间。此外,在判断航空运输期间时,应当区分辅助运输与替代运输的概念,以更加妥善地解决当事人间的法律纠纷。我国《民航法》应简化航空运输期间的认定标准,并引入替代运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靠什么来吸引群众、凝聚人心 ?归根到底 ,一靠真理的力量 ,二靠人格的力量。英模人物以身示范的崇高人格 ,永远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无穷尽的源泉。总结历史经验 ,进行榜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榜样教育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时候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教师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接受时代的挑战 ,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广博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学手段、强烈的竞争意识、健康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创新精神、完美的人格力量和一定的监控能力等十个方面素质 ,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我校“2 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大洋洲文学史》的一部分。文章考察了殖民时期澳大利亚诗歌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诗人的创作与特点 ,展示了该时期澳诗歌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西藏地区的社会状况。这一时期西藏地区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地方割据势力林立;经济上,吐蕃时期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封建的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和发展;宗教上,适合藏区特点的“藏传佛教”及其教派形成,各教派与各地方势力互相结合,互为依托,成为藏区早期“政教合一”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人事档案是新时期选拔、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结合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实践,分析、论述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目前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发展与衰落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藏族文学史的分期应符合藏族历史发展规律及称谓的五大阶段 ,即 :远古时期至赞普统治时期的藏族文学、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学、萨迦王朝时期至藏巴第斯政权崩溃时期的藏族文学、甘丹颇章政权时期至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藏族文学和社会主义时期的藏族文学。  相似文献   

19.
谈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五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间分期,它以人的个体存在为目标,将文学从"载道"桎梏中解放出来,还文学以"人学"本来面目,并且涌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周作人的<小河>、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富有"人学"内涵的作品.鉴于此,王铁仙先生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依据文本实践应是1918年.这种观点是切合现代文学发端的事实经验的.展开来说,五四文学革命不再把文学看做社会变革的工具,而是深入到文学本身的语体层面,要求文学存在形式的变革.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直接把变革对象指向文学的审美本身--语言形式,继之,刘半农、钱玄同、吴虞、鲁迅等人或以争辩方式为之助阵,或以创作实绩为之呐喊.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体变换,看起来虽是一个文学工具问题,但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当时人们的理解视阈.它在解除文化输入带来的语言危机,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加速了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 ,根据产品成熟期的消费者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并结合在此时期设计人员的优势 ,探索了产品在成熟期的设计策略 ,以实现企业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