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中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的问题已经成为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之一.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美贸易差额扩大、美国国债相对收益率提高、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等经济因素以及中美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都产生影响.基于2001-2009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了上述结论.其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美贸易差额以及美国国债相对收益率这三个经济因素对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的正向影响机制均成立,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及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恶化将导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的缩小.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决策具备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和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联动性明显提高。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两国之间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的因果关系,得出美国是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对中国产生影响,但中国对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债收益率波动对于一国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2-2014年中美国债市场数据为样本,从国债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波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美国债收益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形态并不一致,中美国债收益率波动也具有各自特征;中美国债收益率对于美元指数变化的反应并不相同,当美元升值时,中美国债收益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性,而当美元贬值时,中美国债收益率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离;中美国债收益率对于物价指数变动的反应相同,均与各自国内物价指数间呈现正向关系。基于此,论文从丰富国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发挥国债市场资金价格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决定了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基于预期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分析了国债市场在利率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基准利率对不同期限国债利率的影响程度、时滞和持续性为衡量标准,运用我国2006—2019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美国1982—2008年的联邦基金利率(FFR),实证分析了中美两国国债传导的有效性.研究发现,SHIBOR和FFR均对不同期限的国债利率有显著影响,但SHIBOR的影响明显小于FFR.同时,我国国债利率对基准利率的脉冲响应水平和持续性低于美国.此外,对长期国债利率预期因素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基准利率对短期国债利率预期的影响弱于美国.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国债市场在利率传导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弱于美国.适度增加国债市场体量、提高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和频率、改变当前国债市场的分割状态、改善投资者结构和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日本、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同时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取得一定效果。虽然,三大经济体都是在基准利率接近零利率的条件下,采取购买国债、企业债券等公开市场操作,但在融资方式、融资工具、政策影响程度、资产负债表变化、政策期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可为中国宏观调控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不局的国债期限结构的金融效果分析国债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国质所占比例的关系.它是政府债务构成和国债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不同期限国债的金融效果(流动性效果不同,导致不同的国债期限结构对国债市场乃至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不同.所以,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债期限结构的设计,并适时进行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不同,其金融效果也不同.从流动性来看,短期国债流动性最好,中期国质次之,长期国债最差.因此,如果国债发行以中期债券为主体,提高期满构成,则社会资金的流动性较以短期债券…  相似文献   

7.
2013年开年,美联储内部就有声音表示,可能在今年要停止资产购买计划,如果美国国债最大的购买者推出市场,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的风险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然后对国债发行规 模及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单位根ADF和PP检验与协整关系Johansen检验,建立了中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ECM),此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 ,该模型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欧美各国扩大国债规模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基于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视角,利用中国2005-2012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央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微弱,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短期内能抚平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保证货币供给量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个人的国债交易基本不影响货币供给量.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的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冲击不大,因此,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上的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国债有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三种,个人投资者在购买国债时应掌握以下窍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包含程序性融入和规范性融入两个层次。1996年之前,美国因素虽然阻碍了中国对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程序性融入,但却引发和推动了中国的规范性融入。1996年之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因素从程序和规范两个方面都促进了中国融入的进程,推动中国签署了两公约。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因素也将长期发挥作用,但它只是非决定性的外部因素,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根本动力是国内的改革开放。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中美之间在人权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边境地区与朝鲜的经济贸易合作不仅是辽宁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利益。分析了中朝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和优势,对双方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双方贸易秩序管理,建立贸易信息平台,广泛开展多方式、多层次的经贸合作等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利率浮动和资产证券化的角度分析,利率浮动是其形成的市场因素,而资产证券化是其形成的制度因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次贷危机是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可见它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因此,相机而动地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是稳定国内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同时,对次贷危机的深刻反思,也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将有更多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直接发行证券。美国对证券发行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证券发行注册制度实现的。对证券交易的管理由交易注册管理和交易行为管理两部分构成。由于中美两国法律的差异,我们应注意扫清障碍,求得两国法律上的接轨。在实际操作上,公司应十分谨慎,并遵从金融专家和法律专家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时期 ,民盟的对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中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 ,民盟的对美政策一直处于不断修正与调整之中 ,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民盟也因此经历了一个由亲美到疏美到反美的立场转变  相似文献   

16.
论WTO对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制度性影响及其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多边贸易体制内的成员不仅在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方面受到WTO各项规则的约束,在其他国内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方面也受到WIO制度的影响.就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而言,WTO将从证券市场自由化和证券市场管理定位两方面施加制度性影响,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并有助于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完成管理职能的转型.本文在界定WTO制度性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WTO对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制度性影响,并就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的美国观经历了赞扬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到深信美国"实在是一个敌对性的帝国主义"戏剧性的推演;美苏关系是毛泽东的美国观推演的国际背景,而美国对华政策则是毛泽东观感、认知和评价美国的基本尺度;毛泽东的美国观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又兼备革命现实主义的特征,它显现了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情结与现代化追求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置产建堂是根据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但该条约中文本第六款最后一句是传教士私自加上的,是非法无效的。1865年中法专门就此签订了"柏尔德密协议",但在传教士买地前是否应先报地方官查明准允这一关键问题上发生争议。在1881年和1887年两次济南教案中,美国官方明确表示传教士在内地置产建堂并无法律依据。直到1903年美国传教士才获得在中国内地置产建堂的条约根据。总之,传教士在内地置产建堂主要是通过对条约的曲解和清政府的"容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上收购事件中涉及的征求委托书、信息披露、大宗股权的转让、强制收购豁免等问题的剖析,指出我国现有证券法规的遗漏与不足,并就立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有价证券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客体为国家对国家有价证券的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主体系一般主体;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同时,必须注意本罪与伪造、变造有价证券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