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汪潇 《金陵瞭望》2011,(13):31-33
国务院在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南京的区域经济地位.也就是把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门户.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南京都市圈。如何抓住城市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建立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高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南京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空间一体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的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区域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加以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文章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强度效应、聚集效应、城际差异、绝对丰度、相对丰度、总丰度、空间结构及其主题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3.
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等8市的全部行政区域。论述了滁州市在都市圈内在区位、资源、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滁州市与南京市的关系,着重研究了南京都市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心城市南京对滁州城市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城市扩展、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滁州市应对东向发展战略,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为滁州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如何推动行政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是都市圈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推进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对于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公共事务治理、实现社会互融共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京都市圈“浦口-和县”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案例分析,认为其在党建引领治理合作、搭建技术平台、健全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实践经验,主要是因“浦口-和县”在治理基础上拥有相同的历史文化,在治理需求上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在治理机制上遵循多重的运作逻辑。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应采用系统化思维方式,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及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规划制定、队伍建设、数据治理、平台搭建、主体参与、文化认同等6个层面协同推进行政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提出应制定跨界协调规划、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加强数据治理、搭建治理实体机构、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增强跨域文化交流,最终实现“纵向联动无断层、横向协同无缝隙”的社会治理一体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赵航  周广岭 《金陵瞭望》2011,(14):26-27
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的交汇处.借助于现有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具有承接东部发达经济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建立,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更强。南京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高起点、大手笔地科学规划物流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大力加速南京物流产业的发展,使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日趋融合,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25日,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日报社、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浙江日报社、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论坛的主题是"长三角一体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通过了长三角一体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杭州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对"长三角一体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论坛的高度评价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贺信中指出,本届论坛是长三角城市区域又一次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讨、区域合作与交流的盛会.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当前,该区际经济一体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形成机制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整合条件及存在问题,从市场和政府这两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联动协作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章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滁州与南京都市圈内的南京和扬州的旅游合作。在对滁州、南京和扬州开展旅游合作的现实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就滁州加强与南京、扬州的旅游合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沅 《金陵瞭望》2006,(22):20-20
由南京、扬州、镇江、淮安、马鞍山、滁州、巢湖、芜湖南京都市圈八个城市建设部门共同编制的《走向崛起——南京都市圈200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一书。于11月4日在滁州举行首发式。《规划纲要》是南京都市圈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规划.也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部由相关城市共同编制的跨省的区域性五年建设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已进入实质性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初见端倪。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已进入"ECFA时代",它将开启搁置军事对峙并由经济互利迈向宪政文明的国家和平统一新模式。由"三通"迈向"三和",经济一体化的共同体建设将形成大中华经济发展圈,为中华民族"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架奠定坚实的根基。在两岸经济共同体建设中,辛亥革命的政治遗产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理念的核心价值,是最重要的精神维度。没有这样的精神维度,貌似强大统一的社会会走向解体;有了这样的维度,分裂的国家或社会将最终走向长久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2.
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国家救济和社区互助为主的剩余式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经济因素使然。通过对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因素的解读和非经济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否及其实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根据社会互构论的基本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即是城市和农村两主体互构共变的机制,包括城乡互构的主体、互构动力、互构方式和互构域四个要素。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日益丰富,"城乡整体互构共生"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和合理性。该模式主张城市和农村是互构共生的,互动地位将趋于平等合作,双方相互关系的维持依赖于利益需要的满足,互构结果将是互惠双赢。惠州的实践证明,各地在深入把握城乡互构机制的基础上,建构既有自己特点又遵从普适规律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本文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推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间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原理对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方进行博弈分析,由此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在彼此的贸易投资结构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种经济关系对双边日益重要.但从双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问题看,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相互贸易结构雷同,增加贸易机会的促进作用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双边投资关系在较快发展的同时,不对称投资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作为海外华商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东盟国家的华人华侨资本在我国利用外资比例中仅占很小比例,随着投资来源的多元化,预计其资金份额在我国利用外资的总规模中还会继续下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双边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文化与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了文化与生产力有着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内在关联性,从浑然一体到相对分离,再到高度统一的历史进程,以国内外遇到的矛盾与问题为背景,论述了在和谐理论指导下,文化与生产力互相促进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论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即区域经济为地方高等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以及重庆开县民丰互助会的业务发展数据等,实证研究金融深化、扶贫效应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发现,重庆开县民丰互助会的金融深化指标与开县经济增长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以贷款效率和贷款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扶贫效应亦较为明显。更进一步研究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深化和推广以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及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推进。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思路,通过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方向。研究认为,“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以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需要培育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需求体系,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大国市场优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并融入国际新循环,探索“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和共性需求是区域间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对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现存障碍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动力机制的路径选择,即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三个角度来构建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推动机制;同时,还应构建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信息传播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