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祁建 《华人时刊》2006,(10):62-63
近几年,“韩流”在中国引起的旋风至今强劲,而在“韩流”成型与成功之时,一股“华流”也正逐渐成长与成熟。“华流”初长成,是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动力相适应的,它需要借鉴“韩流”成功的经验,更需要展示的是与全球现代化相匹配的东方想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5 0年代中期 ,毛泽东曾提出防止“贵族阶层”的命题 ,80年代初 ,邓小平对此作了新的审视 ,新世纪伊始 ,江泽民又告诫要防止“既得利益集团” ,其间渗透着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对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总结其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清政府抓住有利的国内、国际形势,于1906年制定“十年禁毒”计划作为其新政的一部分,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该文研究了清朝末年烟毒的泛滥及政府的禁毒措施,总结了其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建设经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以俄为师”的建设道路。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又提出“以苏联为鉴戒”的口号。通过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对比与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执政理念。其创新与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与前奏。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起,即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之初,我们就开始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要使“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有效持续地进行下去,必须走向融合,把“实践、活动”的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背景,从课内到课外,  相似文献   

6.
初盛唐时期的两通“马政颂碑”,记载了当时丝绸之路畜牧业发展的丰功伟绩,是研究唐代畜牧业的重要文献。从这两通石碑的碑文中,可以看到唐代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从中认识到唐代在农业、畜牧业文化上兼收并蓄、锐意创新的文化自信,也能领略唐人管理谨密、适时改易的制度自信,这些正是初盛唐丝路畜牧业得以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唐代这些发展畜牧业的经验,对当下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大战略及发展我国西部农牧业有着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派”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初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林同济、陈铨、雷海宗等一批教授文人为主形成的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群体。该派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自由的学术空间和建构民族新文化的人文语境的背景中。他们严肃反思“五四”以来的文学理论与实践,借鉴西方的文学历史经验,力倡“民族文学”,力主开展“民族文学运动”,形成了以文化救亡和民族品格建构为指归的民族主义的文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韩国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总结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吸取建设中的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很多问题是包括在审美经验之中的。要研究审美经验,必须研究审美对象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研究审美态度、审美知觉、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趣味与鉴赏力的提高等,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心理学的方法。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艺术与审美经验现象进行心理学解释的有影响的思潮和流派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里普斯的移情论、谷鲁斯的“内模仿”说等。稍后的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等,更是直接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艺术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的“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非常奇特的文化守成主义和文化整体主义的代表。英美留学体验给了他们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训练,他们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清醒地看到西方近代文化的缺点,因此在内容上反对以独取某民族的文化思想为认知旨归,在时间上反对以近代西方文化代表整个西方文化。作为能指的“希腊”是“中国”这个更大能指符号的初始创设,所指均是一种“非西方”的自我现代化的可能。从古希腊到原始儒学,正是“学衡派”孜孜不倦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诗坛,朦胧诗人北岛最为引人注目,而今虽移居海外依然笔耕不辍。通观北岛的诗歌创作应以移居海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其移居海外前,他的诗多以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为抒写对象,对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予以剖析,尤其是对历经"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进行诗性呈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并传达出人们的复杂心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诗歌现象时,发现北岛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诗史"意义和认知价值。他的诗形象反映了"文革"前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刻表现了"文革"时期一代青年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文革”政治文化为“文革”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合法性,它在一定时期内对“文革”起到强烈的支撑与推延作用。但是由于“文革”政治文化自身及其所支撑的政治实践的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遂决定了它的支持与推延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3.
陈若曦《耿尔在北京》、《值夜》等小说中塑造的文革时期归国知识分子形象,是其自身的投射,也代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入政治朝圣的台湾留美左派知识分子在目睹现实后的理想失落。因为种种不适,使她的主动参与变成积极回避,她虽身历文革,却始终是一个没有卷入漩涡中央的旁观者,而她对文革的了解不可避免地更流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世纪60年代留美的台湾知识分子,大多卷入了当时正如火如荼的左倾潮流中,像陈若曦这样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投以炽热的目光,毅然放弃原来的一切投身祖国的人不在少数。然而由于对现实缺乏正确了解,这些知识分子对这场运动的工具性及其它黑暗面一无所知,错误期待和误读使他们的政治朝圣产生了巨大失落。  相似文献   

14.
认真研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13册),便不难发现,从1966年5月到1976年9月,毛泽东的文革心路大体经历发动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和捍卫文化大革命三个阶段.前后长达10多年,毛泽东最终不仅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达到“天下大治”,反而以捍卫文化大革命走到生命终点.究其根源,是毛泽东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所致.  相似文献   

15.
知青作家在文革前和文革时期文学能力训练的真相及其文化原因,是一个至今尚未被充分揭示的问题.尽管个人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境况不同,但知青作家大多在少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文学启蒙,文革"派性"斗争时期经历了集中的文学阅读,上山下乡时期又处于具有文化优越性的社会位置,所以文革时期其文学创作能力即已累积形成.实际上专制和动乱不可能覆盖整个历史时空,其"空隙"处必然滋生出人类对文明的向往和个人的天赋与才华之花.  相似文献   

16.
“文革”初期毛泽东为何选择林彪为接班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革"初期毛泽东选择林彪为接班人,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与历史上毛泽东对林彪极其赏识有关,第二方面与"文革"前林彪已是接班人人选之一有关,第三方面与毛泽东在做最后决断时没有做到疑人不用有关。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固然是错误的,为此他要负主要责任,但没有一套科学的选人机制也是毛泽东犯下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要的是要在选拔干部的问题上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红尘往事三部曲"是新移民作家章平的最新力作,通过对青春惨烈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文革思维对生活伦理意识造成的严重扭曲。这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生存体验色彩的小说,摆脱了以往在政治文化层面上反思文革这段民族痛史的固定格套;通过民众具体生活经验来体察和反映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抒写方式,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文革”叙事是《古炉》的一个创新。这一书写方式既摹写了一幅乡村“文革”生活的全景图,又在不动声色的日常铺排之中展现了升斗小民驳杂、坚韧的生存景观。乡村日常与“文革”叙事的自然合谋,构建了新的“文革”叙事范例。它不仅意味着农村这一新的“文革书写”空间的开拓,而且将对“文革”的反思拉到了历史的本真现场,利于进行政治与人性的多重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9.
系统全面地阐明了周恩来对人才培养的目的、标准、途径的观点 ;具体阐述了周恩来爱才如命 ,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分析了学习周恩来的人才观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革”给“后文革”时期电影创作提供了很重要的母题。在不断出现的关于“文革”的种种话语叙述中,创作者们将自身对“文革”复杂性不同的理解,对历史客观性的深度介入和差异编码,导致“文革镜像”的差异表达。“文革镜像”的研究首先涉及历史叙事的角度问题,主要是历史是如何出现在影像中,承担何种功能。其次是如何编码与解码。而虚构的情境观影协议早已在电影与观众之间签订。历史的真实在“文革镜像”中已经是无可企及的幻梦。影像在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合适的表达平衡点,在意识形态神话和理性反思中找到合适的编码与解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