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呈现出知识化趋向。通过对图书馆情报学的需求与使用、情报的载体、情报的学科领域与检索分析以及其功能作用的调整,不仅对于客观评价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之影响,并且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状况、趋势的把握,人才建设和引进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对于我们不仅涉及具体技术,更重要的是新技术革命将带来社会结构、人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结构、劳动结构等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国的封闭型教育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这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也是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3.
新的科学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综合化趋势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规范的理解。信息载体和信息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相当数量的多元性学科闯进了文献工作的门墙。它们极为频繁地进行着“聚变”及“裂变”,引人注目,几乎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以文献信息的社会覆盖面及输出功能的递增为前提,传统的规范结构正在受到有力的冲撞,确已很难在图书馆学等学科的区城中安常处顺了。一近几年来,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领域,人们似乎对超越本学科范畴的认识论发生了浓郁的兴趣,为寻求更高层次的学科体系,纷纷借助于哲学手段探寻着图书馆学等学科的归宿。可以这样认为,这种在理论上追求上位概念的努力,绝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在  相似文献   

4.
邱均平教授是著名情报学家和著名评价专家,我国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广泛,主要集中在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经济信息与竞争情报、网络计量学、科研评价与大学评价等方面。邱均平教授一贯勤奋学习、敢于创新,不断开创新的专业领域,其开创性的研究为图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献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学科是哲学、数学和信息科学,它们为文献学研究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文献学的分支与交叉学科是古典文献学、专科文献学、文献信息学、文献交流学、文献计量学、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档案学等,这些学科一方面接受文献学的指导,另一方面其理论和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了文献学学科的发展。文献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文献学的学科地位正不断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情报学简史     
要确定我们后来终于称它为情报学的这门学科创立的确切日期,这是很困难的。这个领域是多种不同的学科和活动的汇合的产物。这些学科和活动是: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它的前身穿孔卡片技术)、文献研究与开发、文摘、索引编制、通信科学、行为科学、缩微出版物与放  相似文献   

7.
国家教委主任李鹏今年2月视察大连工学院,谈到学生政治工作干部的培养时,主张采取“双学位”的办法进行;谈到工业和科技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也主张用双学位的办法进行。由此也引起了我对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设想。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发展迅猛,它从不同的角度冲击着教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历来都是以文科为主;目前  相似文献   

8.
日本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特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正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其他领域的调查方法而出现多样化。以杂志论文为对象的日本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特点是:在研究方法上依然是使用论述型非计量性方法的趋势较强,在实例报告上,反映出图书馆和情报中心业...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变革牵动着情报学专业教育。总的说来,我国情报学教育面临以下困境:一、名称之争与学院归属;二、失时的教育目标;三、核心课程难产;四、学生来源狭隘;五、专业教材贫瘠;六、研究工作乏力等。笔者建议:一、规范学科术语,确立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情报学教育目标;二、改造传统课程,制定新课程体系;三、加强研究方法的课程,致力于更多的研究工作;四、促进情报学与其他学科之互动;五、提倡网络化教学,增进学生适应新技术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知识管理拓展到了图书情报学领域,受到了普遍重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介绍知识管理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反响,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以及专业教育的形成等方面论述了该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从三次科技革命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落后,不难明白李约瑟难题不仅是个制度、科研机制、思想文化难题,而且是个历史机遇难题。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构成一次民族大发展的机遇,但遗憾的是中国错失了这些机遇。发展机遇的屡次错失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启示: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认识、把握、创造机遇;坚持对外开放,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重视科研体制、制度建设,避免意识形态的硬性干预。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新时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蓄积。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产业升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决定性、根本性力量。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时代性,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与管理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两只轮子,两者共同发展,科学技术孕育着管理的变革,管理的创新引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近代科技革命催生了科学管理,使管理领域发生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与创新;现代科技革命使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文章从创新、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和信息化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4.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地球科学研究视域、学科任务、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等正酝酿着新的变革。面对经济社会大转型和新时期地球科学的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地学创新人才是地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课题。创新人才有类别和层次之分,可以区分为学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应遵循"尊重意愿、鉴识潜力、分类培养、通专结合、以专为重"的方针进行培养。最后给出了一个成都理工大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总是受不平衡规律的约束.追求跨越,是后发者的永恒课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与特征.在当今全球正处于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基本特征,应是适应知识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要求,创造新制度、新体制,但关键在于科技自主创新.在迈向这一时代中,西方主流的产权理论和现代制度理论及超边际经济学,仍以节约交易费用和专业化分工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核心"、"关键";并把它们作为经济理论的主线,这是同经济发展史和现实的事实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对比研究 ,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在近代以来科技革命进程中鲜有作为的原因 ,并提出了在当前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 ,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计算科学这一术语所能涵盖的内容不能完全包容信息科学和计算机基础设施这样一些领域,有必要确立一个与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复杂综合研究的领域.这个新的复杂综合研究领域应当建立在已经形成的技术、社会、生物和物理信息科学的综合发展的水平上,并为其他一些领域中的较低层次的一般性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未来的信息技术应当侧重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并能够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形成一个新的科学世界图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将会属于信息和信息过程.我们认为,正是在包括生物信息学、纳米信息学、量子信息学等一系列新兴的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所实现的变革,而不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大众化推广,使人类社会文明过渡到了一个新水平——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的计量和信息可视化分析,探测了中国社会工程学研究的演进、研究主题与前沿;指出有关就业、社会公益、城镇化、三农、城市管理、分配公平、老龄化、医疗改革、文化工程等问题是社会工程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其中文化工程、养老、医改与健康工程问题、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成为该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基于计量分析结果对中国未来社会工程学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薪酬制度管理与激励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技术革命,对其管理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应对现代化技术和市场经济与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薪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环,对引进高技术人才,衡量图书馆岗位价值,体现绩效考评结果,建立以薪酬管理为核心的图书馆激励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不仅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科学方法论,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科学技术复杂性问题。综合与集成是近几十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也是解决复杂问题和计算机网络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对科学技术复杂性问题进行综合集成研究,就有希望产生新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