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肯定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良心本心、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仁、义、礼、智、信等,既是社会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即道德理性.恻隐等“四端之心”本身即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孟子深信,心自身具有的价值本身,有其内在的条理,它并非从理论理性的原则推导而出,却同时是合理的.孟子认为,人是否真正发挥其禀赋,就在乎每个个体是否有修养的工夫.所以,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存养方法.在此基础上,孟子特别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  相似文献   

2.
"君子有三乐"是孟子德性幸福的经典表述,"家庭和谐、内心康宁、教育英才"构成了儒者的三种基本幸福。然而在其"所欲"、"所乐"、"所性"的幸福序列中,"君子所性"才最后完成儒家终极的德性幸福。孟子既承认天命对人间生死祸福的主宰作用,但更强调"立命"、"正命"和"求在我者",内在心性的作用与道德主体的力量更受重视。德性幸福根源于道德主体的本心,由"尽其心"、"知其性"而达到"知天"的境界;德性幸福秉持着"浩然之气"的培育,进而实现"塞于天地之间";德性幸福贯穿以"反身而诚"的修养,从而实现人生的"乐莫大焉"。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提升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孟子的德性幸福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界普遍认为在《孟子》中的"孺子将入于井"一章只能证明"四端"之一的"仁"之端。实际上,在孟子所设计的"孺子将入于井"这一个案例中,孟子用"一有三非"句同时提出了"四端"。"一有"即有"恻隐之心",孟子通过正面、肯定的方式界定了"仁之端"的先天必然性。"三非"是对三个可能触发"恻隐之心"的条件的否定。孟子在"三非"句中暗设了"重义轻利"、"存公去私"和"良知良能"三个哲学命题,他通过内涵、否定式的方式界定了其余"三端"亦是人的本能情态。"四端"之心的同时提出暗示着它们是孟子人性论中四个相即不离、紧密联系的四种先天情态,通过《孟子》中的文本可以正确地理解"四端"之心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义是儒家道德的"五常"之一。孟子思想非常重视义,把义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性,是人们提高德性、成就道德理想人格的逻辑起点。在人生的历程中,义始终是人们的价值向导,义要求人们不贪利,不畏势,不媚俗,做一个有道德自觉心、有尊严、有主体独立精神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被欲望所左右、被权势所奴役的人。孟子还要求人们集义而养成浩然之气,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完成道德人格的塑造。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要进行生义抉择的时候,孟子反对苟且偷生,主张慷慨就义,以生命最终完成自己的高尚道德人格。这是义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义在孟子思想中,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行之有道。  相似文献   

5.
《中庸》在发挥孔子德性之天以及中庸思想时,提出了一个以“诚”贯通天道人道的形而上理论架构。但是作为天道的“诚”究竟意义没有被加以具象化落实于人道,使得天道的“诚”与实现人道的主体之间的关联较为模糊,而且就主体如何实现天道也语曰不详。孟子在继承《中庸》形而上理论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作为天道的“诚”内化于“心”,并且由“心”推出“四端”,指出人性皆有“四端”,只是由于人沉沦于物欲,而迷失本性,只要人们存心养性,发挥自身良知良能,寡欲、求其放心,不但可以知性、知天,而且可以成为尧舜一类的圣人,达到儒家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追求;而诸侯如果能够从自身先天存在的“四端”出发,以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实行仁政,不但可以统一天下,而且可以达到古先圣王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孟子在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已经式微的战国中期,为道德教化开启了一条新的、即涵养本心的理路。他主张性善,就是鼓励人们的道德自信;其四端之说,是说我们的本性只有善的端芽。以此为基础,存养扩充,才能成善,因为人心本有“向善”的倾向,所以孟子的道德教化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生长的过程,教育只不过是遵循人心向善的方向,培育一种自然而然、不待勉强的德性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做的教化工夫就是对四端进行推扩而至于无尽,培养人的大丈夫气概,使人具有一股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7.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并赋予了"仁"更多的心性基础,从而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图从孟子的"四端说"与性善论入手,通过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以民为本、重德治,"以善养人"、提高君主的自身修养以及注重民众教化几个方面来阐释孟子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庸》在发挥孔子德性之天,以及中庸思想时,提出了一个以“诚”贯通天道人道的形而上理论架构。但是作为天道的“诚”究竟意义没有被加以具象化落实于人道,使得天道的“诚”与实现人道的主体之间的关联较为模糊,而且就主体如何实现天道也语焉不详。孟子在继承《中庸》形而上理论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作为天道的“诚”内化于“心”,并且由“心”推出“四端”,指出人性皆有“四端”,只是由于人沉沦于物欲,而迷失本性,只要人们存心养性,发挥自身良知良能,寡欲、求其放心,不但可以知性、知天,而且可以成为尧舜一类的圣人,达到儒家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追求;而诸侯如果能够从自身先天存在的“四端”出发,以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实行仁政,不但可以统一天下,而且可以达到古先圣王的境界。从而在内圣外王两方面将《中庸》进一步大大推进了,这客观上为以后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虽然缺乏知识论传统,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知识论思想。张载关于"见闻之知"的思想涉及一系列与知识论有关的问题,如外物、认识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等问题,但是张载又从物我对立的伦理角度贬低"见闻之知"转而倡导物我合一的"德性所知",提出从"见闻之知"进展到"德性所知"的修养工夫,并探讨了与"德性所知"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解析几何教学中的美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数学美的特征、美育的特点数学与艺术美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解析几何教学中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考察,认为数学美在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和方法论功能。即数学美为科学探索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为科学发现提供武器和导引;为科学成果提供选择和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将弗米尔翻译目的论放在实践理性的视野下进行考查,认为翻译目的论解决了译者活动取向上"实用层面的应当"和工具善问题,却将"价值层面的应当"和目的善问题抛在其追问的视野之外,从而把翻译这种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异化"为工具目的行为,迷失了对翻译的价值关切,其合理性是有限的、相对的。工具善关乎实践活动的成败,目的善关乎实践活动的品位,翻译实践呼唤工具善和目的善的统一,实现全面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4.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善”的概念界定、对“至善”的追求的诸种思想对我们当今辨别善恶、评价善恶意义重大。善恶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但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行为,才具有善的价值或意义,而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背离,阻碍社会进步与文明进展的行为是在道德上应予否定的恶行。  相似文献   

15.
焦循的道德哲学以"知"和"利"为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道德学说,分析这种道德学说的方法论,价值、意义及严重不足,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正统儒家道德学说的严正性和独立不依性。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凭籍自身信用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是检验民众对政府信任的晴雨表,受到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和极大关注。但在既往的研究中,学界往往热衷于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学探讨。事实上,除了从政治学范畴追寻政府公信力之外,还有其存在的伦理基础,这一伦理基础便是政府“善”。政府“善”是优良政府应然的价值诉求,是政府获得公民认可的前提,也是公民与政府达成共识的最基本要素。要重振政府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要在人们内心深处唤起“善”政府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重要论述的论题之一,其中,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但幸福的获得是有条件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给我们指出创造幸福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她善于运用艺术的想像展示人生的经验和现实的本质。《黑王子》在一段不幸的爱情故事中探讨了艺术与道德完善的关系。小说主人公对艺术执着追求,在历经爱的洗礼后,摒弃“自我”,关注“他人”,一步步接近善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城邦善与公正”思想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善与公正的探索,为现代公共管理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源。阐述了以城邦善的伦理精神建构公共管理,以公正的基本原则实现公共管理的观点,这对现代公共管理有着深远的启示,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布鲁坶的《走出经济学的伦理学》一书展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研究的新动向、新视角和新领域,即经济学对伦理学的贡献。尽管书中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如所有的“善”都应该,而且都能够降格为“较善”,可能会使伦理学丧失其自身,布鲁坶在书中所阐述的核心观点,即借鉴经学的分析形式,采用经济学的比较性思维,以及其所提出的比较性术语“较善”的概念,都将对伦理学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革命,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