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历史辩证法,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同出于人道主义传统,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等同于"人民",而是人人、所有的人,而人民是人的主体。以人为本只是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因此,以人为本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的根本原理,根本原理仍然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原理。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提法是要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使社会关系协调起来或更加和谐。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根本利益一致,更容易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方法是求同存异,树立全国一盘棋,全局着眼、局部着手等。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的集中体现。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视为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主体,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实现途径,以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保障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一切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必须以人为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规律、全面提升人的现代素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人权保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之上的社会.以人为本是人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本质;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平等地保障每个个人、每个社会群体的人权,才能保障我国社会和谐、平稳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和谐社会的存在形式也是多样的,有传统的和谐,也有现代的和谐,这取决于和谐社会的标准与目的.现代和谐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优化发展,以非人为本的目标指向不是和谐社会,抽象的人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正确的"以人为本"才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概念既有着不同内涵,又有共同点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知;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能解答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者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社会发展的宽广领域,具有多方面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发挥人在各方面的潜能素质,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要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准确认识什么是和谐社会;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性与全面性;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必要的管理创新,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维范式。从实践上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国内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向度。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维坐标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息立体系统。要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全方位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谐社会既需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内涵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谐也是最优化地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保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试图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吸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而取得的一些积极成果,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缺陷。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彻底,所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也就注定了它的理论无助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必须贯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备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中、西方及人类认识发展演进的层面,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哲理思考,旨在吸收先哲的合理思想,以启迪后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