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低于他们所应具有的文化艺术素质要求,对于民族音乐他们更是知之甚少,很难适应自身修养及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国际潮流的出现,给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文萃与信息     
中国民族音乐向何处去中国民族音乐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向新的繁荣?毛继增在《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4期撰文认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仍然是发展民族音乐的必由之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之丰富、形式之完美、技艺之精湛,举世瞩目。然而在新的时代,它必须从新的生活中吸取活力,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在民间保持传统民族音乐的生态优势,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民族音乐一向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教育、娱乐、协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作用。只要我们对它进行正确引导 它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本文通过梳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结合笔者声乐专业实际,从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方面入手,分析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传承和发展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著名的音乐家,李焕之在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方面,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音乐艺术“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信条,从而使其民族音乐作品体现出了“民族气质”和“大众显质”的音乐哲理,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指引着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是江苏江阴人。如今,在他的家乡,正涌现出一批爱国民族音乐人士,在继承和发展天华精神和民族音乐事业,最突出的是史影、李顺华夫妇,他们两人怀着对刘天华先生的无比崇敬和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无比热爱,锲而不舍,无怨无悔,在艰难困苦中创办了江阴天华艺术学校,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李顺华女士是江阴市侨联委员,澄江镇侨联主席。本文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6.
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始自蚕丝产地中国之都长安,然后以不同的道路与西方世界相联系,中国古代的使者、商客、僧侣等旅行者都曾见证了此条国际通道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深深植根于丝绸之路文化沃土中的各国、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生动活泼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息繁衍、图腾崇拜、祭祀典礼、狩猎农耕、战争武功等社会生活,忠实地记载着不同民族人民丰富的感情经历,不断地延伸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与语言内涵,从而形成丝绸之路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孟谦 《社区》2011,(19):1-1
有位旅居中国多年的外国学者,总赞扬中国社会人才济济,但同时觉得中国人普遍缺乏公共意识。他并非是指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公德小节,而是认为:从当下现实来看,中国人缺乏公共生活的实践和锻炼。他们不习惯于公共生活,还没有建立起公共生活中的身份感。长期以来,社会上的公益产品严重不足……这也许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短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作家大都崇信儒家社会政治伦理,其中崇信儒学政治伦理而乏于封建政治生活机制权宜者大有人在,他们在儒学社会政治伦理的严肃性和实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不规则之中,迷惘震荡.宦海浮沉.重新认识社会,文穷而后工,带来创作的丰收和成功。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中生动的音乐图像包蕴了深刻的佛教文化和音乐文化内涵。姿态最美的伎乐天造像是佛国世界中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其所具的空间位置只能围绕在佛像的周围;图中所显示的18种乐器,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古代乐器的形制、演奏姿态以及当时社会音乐生活所反映的审美倾向;向世人彰显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外国音乐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进而产生各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后的辉煌盛况。  相似文献   

10.
多声部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长期以来多声部民歌对我国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多声部民歌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但从结构形态特征来看有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学领域的散文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其作品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记录。  相似文献   

12.
民族音乐,狭义上指根植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无法被其他类型的音乐所替代。民族音乐学又称作音乐人类学,是对具体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研究的学科。民族音乐学始于19世纪,是随民歌的收集而发展起来的,常运用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式来做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其基本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其基本模式是“文明、健康、节约、合作、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诗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畸形阶层,本是国土大夫文人阶阶层的需要而生,因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紧密联系而发展,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信息传播渠道欠发达的古代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诗词传播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民族音乐有其本身的特性,并有其自己的传承方式.这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宗教、语言等密不可分.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到来,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样,各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音乐文化也在相互的交流着,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发展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增进传播。近代中国社会遭遇列强欺凌,文化发展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我国近代社会的文化输出以陈季同等外交官的相关努力为典型,他们身在异域,心系故国,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他们特别关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民族传统与民间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倾向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呼号与庄严的使命感。陈季同最早向欧洲社会系统介绍中国风俗生活与民间文学,将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时期称作"传疑时代",其民间文学思想理论是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幻想曲》是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前系主任黄虎威教授创作的一首中国民族风格钢琴独奏曲。作品以四川民歌为主题材料,写作中充分运用了民族音乐语汇,并把西方作曲技法巧妙地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正经历着变革和种种考验,它的未来应当受到大家的关注。文章回顾了上古时期的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为民族音乐正本清源,接着着重透视了后工业化时代中人们心理变化与民族音乐的关系,审美标准多元化、偶像文化对民族音乐的解构,网络文化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对于当下一些流弊,笔者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旨在唤起大家的关注,为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种理性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9.
[摘要]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下,讨论藏族音乐舞蹈中独具特色的新龙锅庄文化与民族历史、人文内涵、社会价值等因素之间的特点与关系,从而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原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反映的理念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通过梳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发展历程及意义,并根据不同时期融入的民族音乐元素做出一些分析、研究,进而指出中国艺术歌曲与民族音乐二者融合是相互的,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中借鉴、融入了很多民族音乐元素,而且未来还要将民族音乐元素作为重要因素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