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好莱坞热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尼娜具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特征。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的理论,试图探讨尼娜的精神世界。尼娜在"本我"(死亡本能和爱欲本能)和"超我"(母亲的规训和控制)之间进行激烈的挣扎和对抗,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其自我毁灭的一刹那也象征着本我人格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和充实了人的本质。道德尽管是社会利益的显现,但在道德的深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联结在一起的。在道德领域中,主体的自觉性是以自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道德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时,人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自主,由自主过渡到自为,成为“道德自我”。道德一方面要求行为主体以“利他”为目标,另一方面要求个人把行为责任指向自我。责己、自咎、正己,这是道德成为自我需要的标志和道德运行的“向我性”轨迹。  相似文献   

3.
传统本能观将本能视为先天既定的、一成不变的生物机能,因而也将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之间划分了明确的界限,这种本能观导致了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两种极端对立的立场,并且典型地体现了传统的二元分立与对立的机械论立场。而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启示我们,将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看作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的关系是交叉的、交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行为层面,它们都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先天的本能都需要后天环境的诱发或完善,而任何习得行为都需要一定的先天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人格层面上来说,西莉由于长期遭受压迫,“自我”的保存本能意识过于强大,几乎湮灭了“本我”的反抗本能和“超我”的理想构建和实现,从而导致她的人格没有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而索菲娅与莎格的出现对西莉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她觉醒并认同了本我与超我的不可或缺性,拒绝盲目服从“现实”和完全被“自我”控制,有意识地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朝着平衡方向发展,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这便是西莉虽饱受苦难压迫,但却没有像其她大多数女性一样或疯癫或痛苦地活着甚至死亡,而是在众人爱与尊重的簇拥下,获得了平等和独立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裘德的成长为线索,以他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描述了极端的"本我"和"超我"的两种人格特征。裘德的"自我"便在这两个极端中滑行,从艾拉白拉"本我"的肉欲冲动到淑的"超我"的理性情感,最后无法平衡这两个极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而说明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都需要"超我"的社会道德来约束。  相似文献   

6.
净化与拯救——古希腊净化观念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化是古希腊文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观念,是古希腊人拯救自我与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最初来源于原始而神秘的宗教观念,经过演化,发展到理性的阶段。净化是人的一种自我教化,是人对自己直接性和本能性的超越,是摆脱肉体的控制、升华到精神与理性高度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管子》以治国为核心的人性论是以人生而就有的本能即情性为人性,可称之为情性论。《管子》情性论以满足君主、百姓情性,即以治国安邦为核心。它与孟子、荀子、告子等人性论思想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一,《管子》情性论关注的重点是君主、百姓所拥有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并非探讨人性的善恶,属于西周、春秋时期传统的人性论;其二,《管子》情性论以治国为核心,并非以提高道德、实现理想人格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从青少年道德人格结构和发展的过程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它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诸要素的整合力量,也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同一化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卡夫卡个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他借助写作所展开的内在生命救赎,不仅仅是一场个人存在意义上的找寻,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症候性体现.写作构成了卡夫卡生命言说的最根本需要,是他面对社会时所建立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救赎的本能机制,而写作在他那里所呈现的社会功能,其所包含的"他"与"我"这二者之间深刻的紧张及对立共生的结构关系,也成为充满冲突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伦理结构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11.
自恋情结作为人类自我欣赏和崇拜的本能,对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远的影响.自恋情结常使作家过高评价文学的地位和凸现自我的主体意识,使作家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成为惟我独醒的智者、惟我独尊的能者和独善其身的有德者,使叙事主人公成为神话中心、情爱中心和道德中心.作家自恋情结的特征是理论上夸大文学及作者自我,实践上夸大和变异自我而成其为理想主人公.  相似文献   

12.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以仅有的28个字隐匿着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及其情感变迁过程,若是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去分析,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交织着强烈的“情”与“礼”,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冲突。为了协调冲突,诗人规训于“自我一理智”的调节,从而实现了本能欲望的“升华”,创造出了《题都城南庄》的千古绝叹,也使得我们可以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美好情感遗失的无限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良心是完整的人发自内心、对自我的呼唤,是真正自律的、摈弃了抑制或压抑的道德。人道主义良心继承了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传统,对人的本质、理性与激情、本能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独到的分析,它的提出对道德自律等理论问题和道德失范等现实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文学最重要的意象与主题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魅力所在。爱情文学和文学中的爱情描写在本能与人性、人性与神性的交叉地带,真实细腻地呈现了人类可能具有的性与爱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心理、社会元素纠葛冲突的状态,进而思考人类自然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能具有的关联方式和跃迁潜能,因此,在塑造人性、创造人们对可能生活的想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16.
萨特写<密室>的用意不是要描绘人际关系恶化的场景,也不是要探讨人际间相互防范的策略,而是要阐释其自由理论.他指出了人的存在中来自自我及他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即我的自由被他人禁锢和他人的自由被我禁锢、我被我自己对自己的定见所禁锢、我认同他人对我的成见并与他人一起禁锢我自己.<密室>为人们认识异化、避免异化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盛可以的《道德颂》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情感力作。它以向内转的视角,对现代爱情和道德的悖难境遇进行了深度探寻,试图寻找情感中道德多维的可能性。这是一次心灵的受难之旅,历经劫难以后,爱情和道德依然回归中庸,走向仁爱的宽容。  相似文献   

19.
儒学道德精神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合理群体主义",它是达到义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它体现了不平等中的平等精神、诚正无私的爱心和对独立人格的颂扬。倡导合理群体主义,就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但是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并不意味着对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学术思想进行简单否定,也不是在实践中彻底拒绝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因为个人主义包含着诸如追求个人幸福、平等和自由,个性发展与完善,人格独立的合理因素,这些都要予以肯定,使之成为合理群体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群体主义是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新文化新道德的基本点,也是人类文明与幸福、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