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诔文的产生与古代的谥法有关。诔与谥,原本是给国卿与卿大夫的礼遇,后播及于士,诔文也就随之而发展。“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是诔文的基本体制。西汉诔文仅扬雄《元后诔》传世,东汉以张衡为诔文大家,三国则以曹植为其翘楚。曹植诔文不仅数量较多,且不再专注于“铭德”,而更偏好于“述哀”,有变体之功。两晋诔文以潘岳为第一,其文多笔端含情,摇曳多姿。二陆、张华等也堪称名家。经过诸人的努力,诔文成为抒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哀诔文诸体是在韵散两大文体的的基础上,于先秦孕育并形成雏形,于汉代逐渐独立,于文学走向自觉的魏晋六朝得到较大发展,于唐宋古文运动走向成熟与繁荣。哀诔诸体因产生于丧葬礼俗的不同阶段与场合,有着不同的功用,因而其体式与风貌等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诔文是一种缘起悠久的文体。自汉至魏晋,其体制渐趋于定型,即由序文、颂述德勋、颂述哀情和个体伤情四部分构成的行文模式。由于诔文专门的丧纪功能,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哀告模式。在《文选》所收的八篇诔文中,这种哀告模式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考察这八篇诔文,我们发现,诔文的哀告模式在遵循着"荣始而哀终"的内在轨迹的同时,也落实在一些具体的文字结构上,比如"呜呼哀哉"这一哀叹词的反复出现。通过对于哀叹词出现次数和分布规律的考察,我们又可以发现,体制成熟的诔文在哀叹词的运用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些落实在文字实体上的符号和标识,在切割和转化文章的结构单元,组织文章的情感轨迹等方面,都起着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岳生活在内忧外患的西晋时代,虽才名甚高却身世坎坷,下场悲惨。善于写哀是潘岳作品的总特色,其哀诔文借助多种文体来表达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独特。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悲怆凄凉,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婉转曲折。借助多种表达手法,把凄切缠绵的哀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诔文兴盛于汉代,历经魏、晋以迄南朝,渐呈衰微之势。南朝诔文继承了汉魏晋以来诔文重抒情、求审美的传统,抒发个体主观性情更为深刻突出,行文高度骈化,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与时文风气完全相合。南朝文人过于强调诔文的审美价值,相应地,其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相似文献   

6.
藉对隋朝以前诔与哀的考察,以《昭明选》的诔与哀作为切入点,分析二存在的区别及微妙的联系。建安以前,哀源于诔,魏晋南北朝时,两种体互相渗透,并有着诔向哀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传世春秋末年鲁哀公哀悼孔子的诔词,是现存中国古籍中所见最早的诔体文词,因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影响广泛,过去学者大都采信不疑。但据《左传》《礼记》等所记推考,此诔词并不是孔子去世之时哀公的悼词,《左传》所附子贡的评语亦为史家预言,其词的出现最早应在鲁哀公去世之后。疑其词或出于孔门后学祭孔时的托撰,系套用当时流行的王者加谥王公大臣的一种诔词格式,而流传开来之后,遂被指为鲁哀公的诔孔之词,在今天使用时当留意其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晋文坛的代表人物,潘岳为文的擅场是在赋及哀诔诗文上,而其哀词成就尤著,以致历代毁潘者亦难置微词。王隐推其“哀诔之妙,古今莫比”;刘勰更赞道:“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综观前人评论,可知王、刘的意见颇具代表性。近年潘岳研究渐受重视,于潘氏文学诸方面多所论及。本文拟就代表潘岳文学最高成就的哀词作点粗浅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与《文选》都非常重视论体文。刘勰看到了玄学论文是魏晋论体文创作的主流,但《文选》显未反映这一事实。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一则《文选》所重在文辞富赡之作,《文心雕龙》则更重论体文的"理"性特质;二则萧统选文重视浸濡了儒家思想的篇章,所选论体文都有关国家政治、世道民心,刘勰一向重视各种学术思潮,自然包括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突出了论体文与魏晋学术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萧统的文学观念以儒家忠孝思想为基础。尊帝王、重讽谏、厚人伦、美教化,构成了《文选》的主要特征。但萧统不废娱情之作,又体现了他兼容、开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一文,言简意赅地表述了他对于碑文撰写的基本观念,对碑的起源与流变做了梳理.他从碑文的创作、标准、目的与创作原则等角度对碑文的文体特征予以较为明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代,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中的自传摆脱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巨大压力,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论文本着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文体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在文中首先对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分类作以梳理,明确了中国古典自传的内涵及外延;其次对"自传"这一概念作以历史的追溯,分析了魏晋自传的文体特征及发展状况;最后对魏晋自传的文体文风两方面作以深入剖析,确定了魏晋自传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总之魏晋"自传"在文体上已经独立,并趋向统一;魏晋"自传"是后世自传文学的典范,他规定着中国古典自传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丽"是汉魏六朝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文学审美特性的重要体现."文章"于原初意义上具有源于"文"、"章"含义的含美特性,文学所追求的"丽"是对"文章"原初意义上含美特性的延扩与发挥,"丽"观念是伴随着文学的自觉而形成并臻于成熟的.汉代辞赋的"铺采扌离文"标志着"文章"观念之趋于明朗(自觉),标志着"丽"观念的初步形成.魏晋曹丕、陆机对文体及其体貌的辨析标志着"丽"观念的深入.南北朝时期,以刘勰及其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为代表,对文学形式美有了全面深刻的探讨,标志着"丽"观念在文学自觉中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4.
诗词曲赋等(?)文在《红楼梦》中占极其重要地位,而芙蓉诔和葬花吟在红楼梦韻文中尤称双壁,为雪芹代宝黛所拟的得力之作,俞平伯老先生认为可以入雪芹诗文总集。  相似文献   

15.
嵇康是魏晋文学和学术的代表人物,他的论体文既负载了他个人的学术理念,也是整个魏晋时期学术思想的生动反映。该文在分析嵇康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以其《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为主要论述对象,揭示了其论体文的学术内涵以及在思辨方式和写作艺术上的特点,试图为探索魏晋文学的学术特性或魏晋学术的文学特性,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边缘视角。  相似文献   

16.
发显萧统使用南北朝时期"姬汉"固定用词与时代必然要求之关系情实,深度解读《文选·序》,并综合考察萧统主编《文选》时的身份条件、所持文化理念及与文化自身发展的关系等,可以论定:自觉服务于建构比肩甚且超迈周汉的大一统文化王朝的伟大政治理想,重视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审美高度的关系,主编《文选》以为一代国家文化大典,是萧统的重要编纂指导思想。以探讨萧统编纂理想为契机,也可借以反思当代"文选学"研究系统,展望并提出"文选学"未来研究新景:超越当代较为狭隘的"文学"观念,与古代"文学"观念对接,实事求是看待《文选》之"文",以编选问题为核心,重构"文选学"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17.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总集 ,治《文选》者 ,形成“选学”。编选者萧统 ,在历代成千上万的作家作品中“略其芜秽 ,集其清英” ,下了很大的工夫。萧统以“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为“文”的选择标准 ,以文体相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 ,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 ,各以时代相次”为编排标准。总结萧统关于编选宗旨、文体观念和编排原则等文学编辑思想 ,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文学出版物的编辑水平 ,为文学出版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童琼  李晓钰 《南都学坛》2004,24(1):49-52
《红楼梦》中《芙蓉女儿诔》一文继承了楚辞《二湘》人神恋爱模式的祭歌传统,实现了由凡人相恋向人神之恋的转化,其人神相恋悲剧所表现的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悲剧,无论从模式结构还是从意蕴内涵上看,诔文都是对楚辞的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哀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哀悼夭亡者的文体,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六朝时期,与当时浓郁的感伤文化、感伤文学氛围有关。汉代哀辞无存。现存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至梁简文帝等人的哀辞18篇。其中3篇有短序,序用散语,辞用韵语,或骚体,或骈体,或诔体,篇幅在数十字至二百字之内,内容以抒发丧失亲人的悲伤哀痛之情为主,极少叙事因素。与哀辞相近的文体有诔、哀策、吊文、祭文等,这些文体互有异同。此时期的挽歌和悼亡诗也很特殊,但与哀辞有诗、文之别。  相似文献   

20.
挽歌,集文化和文学于一身,有着独特的魅力.挽歌与音乐紧密相连,哀挽之音感人是挽歌被纳入丧葬礼仪制度的重要因素;丧葬文化赋予了挽歌哀生悼死的意蕴,体现出古人生死观念的变化;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使挽歌在魏晋绽放出奇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