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基于"美国优先"的原则对美国的能源政策进行了"颠覆式"的调整,其主要举措包括:大力支持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积极推动能源出口及革除对新能源产业的制度保护。特朗普政府调整能源政策的动因主要有三个:特朗普及其主要幕僚与传统能源行业关系密切;力求创造就业并提振美国国内经济;打造美国的国际能源"主导"地位。从短期来看,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的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美国煤炭业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其短期前景被普遍看好;油气企业业绩趋好;油气出口形势明显改善。但从中长期来看,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调整不仅将使全球油气市场恢复平衡承受新压力,还将加剧能源出口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2.
纵观唐纳德·特朗普执政至今的国内外政策,涉及了政治、经济、国防、移民、外交等诸多问题,体现了"美国优先"的核心思想。与民主党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希拉里任国务卿时在南海问题上的高调有所不同,共和党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非常高调,似乎掩盖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行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表现。这主要包括:南海巡航定期化、频繁化,其捍卫美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可置信性的决心并不比前任政府弱;将南海问题与其他问题相挂钩,如南海问题与"美国优先"政策相挂钩,在南海问题、经贸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方面实行挂钩政策;在印太战略背景下,凸显中国在南海的威胁,强化美国既有的安全同盟关系。美国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实质在于:以航行自由原则维护美国海上霸权;既有对奥巴马政府政策内涵的继承,也打上具有特朗普及其团队行事风格的政策独特性;权力炫耀与对美国的霸权护持。尽管如此,本文通过论证认为,我们仍应看到中美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仍是主流,现阶段特朗普政府在南海的行动并不构成"全面遏制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新兴大国,应当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与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进行正面冲突,加大经济投入、重点发展海权,强化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海洋法律建设,加强海洋话语权的构建,努力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做好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国际论坛》2021,23(2)
2017年4月,特朗普政府对朝鲜的"极限施压与接触"战略出台。在该战略指导下,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从初期的极限施压迅速转向极限接触,后来又回归施压与接触并举,对朝实施"缓慢、稳步与忍耐"外交。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具有施压更极端、接触更极端、政策转变更极端和承诺更极端的特征。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也延续了美国对朝政策的传统。这体现在将朝核问题作为美国对朝政策的优先议题,以及在朝核问题上主张以"大交易"的路径实现"完全、可验证与不可逆的无核化"的最终目标。这种延续性和差异性既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美国对朝政策的制约,又体现了在制定具体对朝政策时,行为体在结构制约下的能动性。结构性因素解释了美国对朝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对朝政策选项的局限性和解决朝核问题态度的非迫切性。行为体层次上的因素解释了美国何时会选择接触以及在与朝接触的过程中,两国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开始对此前出台的阿富汗战略进行调整,政府高层不断展示从阿富汗撤军的意向,并一改过去立场,与塔利班进行直接谈判,推动政治协定达成,同时主动缓和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发挥巴基斯坦的调解作用,加速美国从阿富汗脱身。特朗普政府调整阿富汗战略的动因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部层面来看,一是为履行竞选承诺并为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做准备,二是麦克马斯特、凯利、马蒂斯等军方建制派相继离职,减少了战略调整的阻力;三是在"美国优先"理念下,特朗普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要求减小海外干涉。从外部层面来看,一是此前出台的阿富汗战略实施后阿富汗政治和安全局势未见好转,塔利班的优势仍在扩大;二是特朗普政府迫切希望中俄印三国能够分担成本,减轻美国的负担。为有效推动战略调整,特朗普需要弥合共和党内部分歧以巩固国内支持,获得阿富汗政府的信心与合作意愿以加速和解进程,设立机制以保证塔利班承诺的可信度,防止阿富汗局势倒退和已有成果流失。在美国与塔利班达成协定前,阿富汗问题仍可能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5.
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重申了"美国优先"和"美国再次伟大"原则,以更具竞争性的视角总结了美国当前所面临的威胁,强调了经济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发展变化及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主要政策倾向以及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特朗普对美国对外政策传统进行了众多变革和颠覆,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被各种词汇不断"标签化"的背后,弄清何种"主义"支撑和指导着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明确此种"主义"成型的原因、研判其自身的局限和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特朗普政府执政三年多发布的官方文件及其实际战略作为进行剖析,认为"特朗普主义"具有如下基本内涵:大国竞争的基本战略判断、美国优先的具体政策指针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单边主义与强制主义外交风格。此外,由于复杂的国内政治因素影响,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原则还体现出"铁锈带优先"和"白人优先"两项特点。国际格局的持续变化,政党政治和社会主流认知变迁等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与特朗普个人特质的综合作用是"特朗普主义"最终成型的原因。"特朗普主义"除对国际秩序造成诸多负面冲击外,对中美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本身受到美国内部的广泛批评。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政府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香君  方长平 《国际论坛》2020,(2):51-62,156,157
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平衡"政策,将东南亚地区作为政策实施的支点,对该地区的关注在美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美国-东南亚关系由此获得大幅提升。特朗普就任以来,美国聚焦大国竞争,忽视东南亚地区;对外战略中坚持"美国优先",在对东南亚外交中多以自身关切议题为导向;多边主义在美国东南亚政策中被弱化,偏爱双边主义的特朗普政府以修复与泰国、菲律宾的盟友关系及打造支点国家为重点;在军事领域,美国以更大热情介入东南亚地区。区别于奥巴马时期低调处理民主、人权议题,特朗普政府内部官员在总统本人不热衷这一议题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松对东南亚国家民主、人权状况的审查。政策上的诸多调整导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可信度下降,经济和外交中弱化的多边主义限制美国-东南亚互动空间,而不断强化的军事存在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化。即便"印太战略"突出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的重要性,但未来美国东南亚政策是否能真正体现这种重要性值得关注。未来一段时间美国-东南亚关系很难再重现奥巴马时期的"热闹"景象,这为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8.
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本质上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但它的指向更加明确,意在牵制中国,拓展美国的同盟体系,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美日澳印四方非正式联盟。"印太战略"突出印度的重要性,加强美印防务合作。但是,美、日、澳三国同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美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高官更换频繁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2017年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公共外交调整了战略重点,试图将抗击外国政府发动的信息战确定为新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若干对策。这一新动向是美国公共外交机构在国家安全观念及国家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社交媒体重构社会信息系统、加速"后真相"效应的判断做出的决策。美国认为,外国政府将信息武器化,借助大数据和弱人工智能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在网络空间散布误导性信息、捏造事实或选择性的数据等"假信息"来操纵舆论,同美国展开权力竞争;而社交媒体因其技术特性,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扩大意见和观点数量的同时,也强化了公众接收信息的认知偏见,加剧了"诉诸感情与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后真相"效应。日趋复杂的信息环境叠加"后真相"效应令美国更难以向目标公众呈现有关美国的真相。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公共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支点,试图通过强化对信息/网络领域资源的调动能力,回击外国政府发动的信息战,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美国。但是,特朗普上任以来所信奉的"美国优先"核心政策理念及其本人罔顾真相的言行损害了美国公共外交长久以来奉行的准则,制造了推行这一目标无法回避的困境,也削弱了美国公共外交宣称"真相"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的外交方针,在一系列双边和国际问题上,对欧洲采取强硬的态度和外交举措,不仅提出"北约过时论"、质疑欧洲一体化,而且要求欧洲盟国为北约防务兑现更公平的预算份额,并在贸易问题上一再施压,导致跨大西洋关系紧张,引起了世界舆论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欧美之间既存在原有结构性矛盾被激化的情况,又在新形势下产生新的矛盾,大体上反映了大西洋同盟内部围绕利益分配的博弈的新特征。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欧美合作的基础遭到一定的损害,欧盟及欧洲国家进一步意识到必须加强欧洲的自主性和"战略自治",以应对美国对欧政策调整带来的各方面挑战,这一变化将会推动欧美关系向着更为平衡合理的方向发展。应该说,欧洲自主性加强的趋势是难以逆转的,它将有助于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然而,就中近期而言,大西洋同盟的既有基本结构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深层次共同利益的存在、欧洲防务能力的不足和安全上的"路径依赖"以及凝聚力的缺乏,决定了跨大西洋关系斗而不破的特征还将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