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童是一个善于说故事的人,他通过丰盈巧妙的诗意叙事,让那些常人难以打磨成诗的材料诗情盎然。苏童小说丰盈巧妙的叙事方式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的零度化、回环往复的象征意蕴、冷静刻骨的心理剖析、精致复古的历史渗透等四个方面,通过这些,苏童向读者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叙事魅力和美学气韵。  相似文献   

2.
《狼图腾》在叙事方面的创造力首先表现为作者所采用的"嫁接性"叙事文体。小说主体叙事和"理性探掘"两部分相得益彰,其叙事理念在小说叙事主体部分通过"狼性性格"得以塑造,而在"理性探掘"部分以思辨的方式得以强化。诗和议论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小说寓理于情,在情理交融中完成作者对"狼图腾"精神的塑造和烘托,有助于作者引导和掌控读者对小说叙事理念的接纳。  相似文献   

3.
自从小说渐渐问世以来,诗人和诗的命运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文坛上诗和小说的不同位置,就包含着这种变化的结果。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小说家习惯于小说的叙述方法和叙事结构,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虚拟相仿或不相似的故事。出色的小说家可以创作出一连串优秀的作品;然而即使最出色的诗人,也难免写出低劣或平淡的诗歌,一般的诗人就更是坏诗多于好诗。原因纵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由可能恰如美国诗人Dana Gioia在一篇答问录中所说:“诗是一种将文字极度强化的艺术。”文学理论虽然把诗和小说同归于语言艺术的门  相似文献   

4.
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5.
所谓小说与诗的分界,大致在故事的组织与抒情的格式、韵致之间的差别。不过,这种文类的界线,其实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此,一直有腑胃“抒情小说”和“诗意小说”的提法。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小说中的诗性意蕴,不是指以诗的外在表征来演绎或反串小说的“诗意”与“诗趣”,而是注重融会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中的诗性情调。这份内蕴于小说中的“诗意”与“诗趣”,正是积淀在作者个性中的品格修养和体现在作品风格中的精神内核。因此,肮胃诗性情调,其实质是来源于个性化生存的本真状态和表现为个性化索求的审美的理想境界。读台湾作家墨人的…  相似文献   

6.
赵彦卫言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论者多沿引袭用,但对其具体所指则又往往语焉不详或各执一词。其实,史才应是对唐人小说叙事建构艺术的概括,诗笔应是对唐人小说诗意化抒情特征的概括,而议论则是作者根据小说人物或情节而引发的关于伦理道德、社会人生等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7.
诗的美与文体的美是相互依存的.从文体学的角度对佛罗斯特的诗<雪夜林中驻脚>进行剖析,通过解读此诗的文体形式,来品尝诗的艺术之美、内容之美,使诗的内涵得以充分的呈现,深层地揭示诗人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从而使读者意识到诗意的美与诗的文体形式美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8.
诗的美与文体的美是相互依存的,从文体学的角度对佛罗斯特的诗《雪夜林中驻脚》进行剖析,通过解读此诗的文体形式,来品尝诗的艺术之美,内容之美,使诗的内涵得以充分的呈现,深层地揭示诗人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从而使诗者意识到诗意的美与诗的文体形式美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9.
反讽叙事在萧红的小说中是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对反讽的自觉运用使作者以一种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含蓄而诗意地表现国民性批判的意图,同时也是萧红小说语言诗化特点形成的原因之一。反讽机制的运用使萧红的小说叙事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诗意化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其审美特质和审美能力特有的叙事修辞手法。《聊斋志异》作为古典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在一些情爱类、神仙类和反映自然人性理想类的优秀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情趣。对诗意、小说诗意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 ,对小说诗意和诗歌诗意进行辨别 ,从立意诗化的角度探讨其诗意化作品的内在规律和审美范式 ,力图找出其具有的普遍性特征 ,进而对这些诗化作品的美学效果完成全面的总结和肯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解读阿来小说中的几个主要意象“白色”、“梦”、“尘埃”等 ,剖析了阿来小说诗意叙事的艺术结构。认为阿来小说中的意象传达出梦幻一般的意味 ,充满了对人性、生存的叩问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将古代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羼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现代人性主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视角的流动与转换是张爱玲小说区别于其它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它突破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要求固定视角的理论限制;张爱玲用她的妙笔使"五四"之后被否定的"全知视角"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转喻与隐喻的叙事形态角度考察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将其分为四个时期进行分析 ,并得出结论 ,小说应在转喻与隐喻的适度融合中兼顾写实与象征 ,以诗意内涵提升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文章以具体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为基础,借鉴小说叙事学及有关悲剧美学思想,发掘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展示张爱玲精到巧妙地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才能,达到她对"苍凉"意味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 ,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 ,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 ,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是一个以信仰为文的作家 ,信仰作为一种特殊而抽象的精神取向和价值提升 ,已成为贯穿作家为文为人始终的诗意积淀。本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为切入点 ,试从“意义求取”、“时间哲学”、“沉醉体验”等三个维度对张承志的宗教人格做出宗教诗学的内部深层透视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诗化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迟子建一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着小说抒情写意的主张。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淡化故事、诗化语言、艺术构思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始终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意蕴,这是其小说特有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具体体现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来探讨其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0.
对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及话语和叙事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其艺术表现超越了传统小说模式而具有真正的现代品格。张爱玲小说是一种对新旧时代交替中人的生存状况及命运的富于现代感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