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规律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是有区别的,规律无可感性,规律通过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点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规律是由事物的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它与事物同时产生、发展,它不是既成的先定的趋势.主体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利用它,加速、延缓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做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有它自身的、内在的规律性。所谓“规律”,即事物的本质联系,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规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的客观性,规律客观性最明显的表现,则是它的必然性,普遍性和重复性。正因为规律有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就使得对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成为我们实施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论客观性     
本质上,客观性是一个标志事物处于意识之外之存在特性的哲学范畴,是人类对事物存在形式的指认结果。它在存在论上表征着独立性与自主性、确定性与必然性,在认识论上指示着精确性、普遍性、有效性,在社会影响上意味着正当性与合法性。追求客观性有着求真向善尚美等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是由实然、必然、应然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实然就是作为实事求是出发点的客观事实,它是客观性与主体性、事物与过程、个体与总体的辩证统一。必然是客观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要从总体上把握客观事实,就要从实然范畴过渡到必然范畴,把握客观事实的本质整...  相似文献   

5.
社会规律是主体运动的规律,它不同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在的规律,而历史规律是自为的规律.与此相关,自然客观性是一种自在客观性,而历史的客观性是一种自为的客观性.这是一种新的"社会规律观".  相似文献   

6.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在说明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往往还间以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成分。它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简言之,即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分析说明文,首先得了解说明文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探索分析的方法。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1)从性质上看,说明文的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这是说明文不同于记叙文与议论文的三个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发展生产力问题,必须把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因为只有把握了某一对象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地指导实践,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的,但并不是一切联系都能称之为规律,规律和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既是联系,又是发展的范畴,总是体现于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8.
否定之否定规律适合于事物自我完善的运动,是事物自我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能作为事物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事物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是通过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出来的一物对它物的否定。发展是一个从纵向来看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从横向来看则是由点到面的辐射过程。只要是有利于事物向有序化、复杂化方向的运动都是发展。  相似文献   

9.
规律和物质的客观性在是否可感、有无内容上的要素点方面有所区别。规律存在于事物的全过程 ,但并不否认相对静止点规律的存在。无论对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 ,规律都是“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  相似文献   

10.
论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只是对规律所作的最抽象的规定和描述。具体地说,规律显现出事物从"初始状态"到"终结状态"的基本路线图,显现出事物围绕"中轴线"的上下波动的运动态势;规律具有重复性、稳定性、普遍性、异在性、客观性及神秘性等特点;规律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言,具有底线制约作用,但在此底线的上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着无限的活动空间。此时,人是自由的,实践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自然法传统认为,法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法虽然是客观的,但却不是永恒不变的,相反,法是历史的、变革的。其理由是:法来源于生产方式,因此法是客观的,但是法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法是历史的、变革的。  相似文献   

12.
法律推理作为一种规范法律人思维的的技术性工具,其客观性是法治理念在司法操作层面的具体体现。科学地阐释法律推理的客观性内涵,对于完善法律推理理论研究,规范法官的职业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司法实践中,法律推理客观性的研究应当从纯粹的逻辑分析拓展至价值领域,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其客观性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推理客观性实现的最理想状态是,形式规则与自由裁量呈现适当高度的动态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最少而正面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对道德的支持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支持道德的依据在于,法律不仅具有合道德性,还有优于道德的独特品质。法律对道德的支持是通过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来实现的,这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过程。法律对道德的支持是有限度的,主要表现为:法律支持道德的范围的有限性;法律重在规范人的行为,而不直接规范人的思想;法律的过度介入会削弱道德,遏制道德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应发挥道德与法律的综合整治功能,避免法律对道德的包办。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片的真实是技巧的、文化的、心理的。从话语层面上看。纪录片是不可能到达“真实界”,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认识纪录片真实内涵,对纪录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互关系的论证,可以推导出自由的实在性;继而通过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重设定,可以解决自由和必然性的冲突,使自由有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孔道。由此不仅扩展了凭借思辨理性不可能获得的知识,而且沟通了两大批判,实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针对传统法学独尊“纸面上的法律”提出了“活法”概念。卢埃林认为:法律是官员关于纠纷的行为;弗兰克认为:法律并不是“书本上的法律”,而是“行动中的法律”;“活法”概念向人们揭示了:影响人们行为、决定司法审判的不仅只有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成文法和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所创之法(判例法),社会现实的其他事物,如政治、经济、道德、习俗、甚至人们的感觉情绪都对法律生活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活法”将“法律”概念泛化,与其他社会规范混同;法律的“意义”并非必须期待“活法”来填充,现行法(实体法)已具有“先决强制力”;官员行动并不等于法律规则本身,而只是适用法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其变动方式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解决当前农民利益受侵害的问题,不仅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而且需要依法行政等相关宏观法治环境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古代已有因果决定论和神灵决定论,近代学者又以力学规律充实因果决定论而使之发展成严格定量的形式。从中可以看到决定论的基本含义:过去未来的一切皆有定数;其之形成根据则是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的普遍存在。但自由意志论却长期支持着非决定论的存在;现代科学又在微观过程和复杂系统中揭示出了许多新的不确定性现象,致使一些论者提出各种折衷性的弱决定论观点。然而我们通过对于各种新不确定性现象的实质分析表明,它们都不真是"本质上的偶然性",并不否定决定论的严格存在;而且人也并没有超越神经生理活动的自由意志。真正使决定论不能成立的乃是世界的无限性:无限世界是不能完成综合的,故而不是一个可总括的整体或系统,因果规律对其不能适用;同时,无限世界中的有限系统和事物也因会有无限的外来影响因素而不能有决定论的未来定数。  相似文献   

19.
刑法解释的客观性应该是一种社会认识或社会解释上的客观性。当前,我国这种客观性主要表现为刑法解释以及根据刑法解释作出的刑事判决的公众认同。因而刑法解释客观性的标准是社会公众对刑法解释及其结论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刑法解释客观性的具体样态一方面表现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定性的罪名进行有意识的选择甚至变更。刑法解释客观性的实现有赖于刑法解释的主体、结果导向主义的刑法解释方法以及公众意见的反映机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