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集体腐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
|
|
|
倪星 王立京《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
|
|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是人类社会肌体上的毒瘤。腐败的本质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小集体谋取物质利益,即以公权谋私利。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如何清除腐败、保证政治清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腐败形式正在我国呈现出一种蔓延的趋势,那就是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集体腐败行为。集体腐败是相对于单个个体的腐败而言的。集体腐败是指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某政府机构中的一些人或全体成员共同利用本机构的公共权力谋取本单位成员私利的行为。…
|
2.
|
对防范集体腐败现象的几点思考
|
|
|
|
|
陈银亭 陈琳 韩振永《兰州学刊》,2008年第Z1期
|
|
集体腐败是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腐败形式。集体贪污、集体索贿行贿以及集体走私是集体腐败的突出表现,集体腐败有其经济利益、制度体制和心理认识上的原因,应从法律、制度、道德、社会等方面防治集体腐败。
|
3.
|
简论集体腐败 被引次数:1
|
|
|
|
|
李爱民《重庆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
|
(一) 所谓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得私人利益的行为。这里包含了腐败的四项基本内容:①腐败的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②腐败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私利;③腐败的手段是非法用权;④腐败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一种行为。腐败活动的存在与公共机构等有关联。如果我们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或代理者分为个体和集体的两类,同时将私人
|
4.
|
集体腐败:特点、生成模式与治理路径
|
|
|
|
|
宋伟 过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
|
集体腐败是多名腐败成员结成同盟、共同腐败的现象,是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典型特征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极强的破坏力。通过对131个集体腐败案例的实证分析,围绕腐败环节、涉案领域和腐败潜伏期等对集体腐败的特点和变化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层面提出集体腐败的生成扩散模式,进而围绕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惩治腐败提出对策建议。
|
5.
|
公共权力与腐败:一个分析的框架
|
|
|
|
|
王飞南 王浩斌《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1期
|
|
本文在认真分析腐败、公共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主体三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腐败与公共权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腐败在于公共权力主体的介入,同时,腐败也只能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为此,我们要有效地反对腐败就必须强化对公共权力主体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反对公共权力。
|
6.
|
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腐败的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次数:8
|
|
|
|
|
谢地 丁肇勇《求是学刊》,2003年第30卷第1期
|
|
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腐败的存在 ,极大地影响了投资的绩效和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公共投资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提高公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绩效 ,必须剔除或弱化腐败对公共投资的消极影响 ,要求在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与实施过程中 ,设置有效的腐败预防制度
|
7.
|
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场域特点
|
|
|
|
|
詹筱茹 张振波 沈承诚《学术界》,2012年第12期
|
|
经济性特区腐败呈现出与传统行政区腐败相异的特征,可概括为"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影响甚广、较难治理"等几方面。要对经济性特区腐败进行有效的治理,就必须梳理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场域特点,摒弃直接嫁接传统行政区腐败治理模式的做法,重构能匹配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场域特点的腐败治理模式。相关活体因素的引入是建构这一模式的关键或者说路线图。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作为经济型特区拥有丰富公共权力资源和相对充分行动自由的主政官员,理应成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能动主体。而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腐败治理动能的发挥则需从利益定位与价值导向、自我定位与集体作用、行为逻辑与行政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为的重塑与规引。
|
8.
|
预防集体腐败:基于复杂系统的涌现理论分析
|
|
|
|
|
宋伟 徐小庆《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卷第1期
|
|
近年来,集体腐败逐渐成为我国腐败的重要发展趋势,在腐败案件中占到了绝对比重。通过分析集体腐败的形成机理,运用复杂系统涌现性理论对集体腐败的涌现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集体腐败涌现过程的实现,揭示集体腐败涌现的"新质",可以更好地认识集体腐败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而为提出治理集体腐败的公共政策建议提供一个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
9.
|
转型时期腐败的特征及反腐倡廉策略
|
|
|
|
|
周晓红 李燕凌《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
|
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非权力赋予的特殊权利的一切行为。本文从腐败分子滥用公共权力的方式及程度,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腐败行为呈现出绝对权力失控条件下绝对腐败猖獗、从滥用公共权力向滥用公共资源转变、腐败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灰色腐败危险倾向日益显现等新特征。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客观权衡腐败零容忍、全面反腐、权力反腐的利弊,综合使用经济处罚、道德教育与法律惩处手段,保持监督制度与权力格局的动态平衡、加强对监督人权益的保护,构建网络监督反腐新平台等反腐策略措施。
|
10.
|
特殊利益集团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覆亡——以1948年蒋经国上海“打虎”为例
|
|
|
|
|
王衡《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4期
|
|
1948年蒋经国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是特殊利益集团阻滞改革的生动注脚。作为政治权力与垄断资本媾和形成的封闭性组织,特殊利益集团以租金分享为纽带、通过官商勾结的方式支配社会财富,并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影响公共政策,阻滞威胁其既得利益的任何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僚政治与垄断资本结合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为特殊利益集团的生成提供了肥沃土壤,被"四大家族"等特殊利益集团俘获的南京政权丧失了国家自主性,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改革失败、集体腐败与政权覆亡。
|
11.
|
公众性腐败的经济分析
|
|
|
|
|
龚立新《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Z1期
|
|
提起腐败,人们立刻会想到官员腐败(权力腐败)。其实,腐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行为,因此按这个定义来界定腐败的话,把腐败简单等同于官员腐败(权力腐败)显然是不公平与不正确的……
|
12.
|
财政腐败新视角
|
|
|
|
|
李成言 庄德水《决策》,2009年第12期
|
|
财政腐败是一种制度性腐败,与我国财政体制的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由于财政腐败与公共利益紧密相联,其危害性和破坏范围更大。
|
13.
|
腐败新动向:责任主体『集体化』 被引次数:1
|
|
|
|
|
沈泉涌《领导科学》,2004年第12期
|
|
在反腐败斗争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查处一个腐败分子,带出一个“腐败群体”。许多腐败分子不再是独来独往,团伙性违法乱纪的“集体腐败”现象正悄然蔓延。腐败行为的责任主体“集体化”发展趋势表明,遏制“集体腐败”是当前反腐斗争的重要课题之一。“集体腐败”的典
|
14.
|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次数:3
|
|
|
|
|
杨宏山《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
|
一、腐败产生原因的理论诠释所谓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腐败行为分为政治领域的腐败行为和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政治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中,保护人和被保护人的关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保护人的政府官员个人或小集团在分配社会有价值的事物(如权力、财富、名誉)中优先照顾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后者则以对前者的忠诚、支持或服务作为回报。经济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积府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干预的情况下,寻租活动“兴旺发达”。寻租活动又称寻求直接…
|
15.
|
和谐社会视野下关于治理腐败的思考
|
|
|
|
|
伍世文 罗恢远《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
腐败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根本不相容的。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腐败现象遍布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而思想道德建设缺失,公共权力的稀缺性、代理性,封建社会陋俗和传统用人制度,官员升迁的"问责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新旧体制转轨,预防、监督、惩治等反腐机制不健全,官场"保护伞"使腐败官员难以及时被查处,是当前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德治防腐,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使干部自觉从内心不想腐败;依法治治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预防惩治机制;依群众反腐,加强公众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重典治腐,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依国际合作反腐,构建反腐败工作新平台。
|
16.
|
集体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对集体腐败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被引次数:1
|
|
|
|
|
顾斌《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
|
一、集体腐败的生成机制在当前我国反腐力度逐年加大,个体腐败者越来越受到来自法律、社会和行政的压力而纷纷落网之际,一种新的腐败形式却在我国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其原因何在?在此,笔者就其可能性与客观性两方面来分析集体腐败的生成机制。1集体腐败产生的可能性首先,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我们假定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随时随地地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心理学说:“人的欲望是多样的、无穷的,受满足的程度是递进的,即一种欲望在被满足之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欲望便应运而生”。但是就社会而言,相对于这种…
|
17.
|
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缘起和研究方法
|
|
|
|
|
金道政 袁国良《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
|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产生的。公共选择理论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带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它进一步扩展了经济人范例的运用范围,在个人行为和集体选择之间重新架起了“桥梁”,并对国家增长的原因作出了深刻的解释,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18.
|
腐败成因论
|
|
|
|
|
罗敏《江汉论坛》,2002年第1期
|
|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的经济理性等五个条件。腐败现象的蔓延,是渐进式体制转型期各种条件综合地形成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看,腐败在以下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蔓延:一是公共权力或政府功能的畸变,二是组织伦理的错位导致“官德”蜕变和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二者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官员“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和腐败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势或环境。
|
19.
|
论腐败发生的机理与对策
|
|
|
|
|
赵尚东 段战胜《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3卷第1期
|
|
腐败的本质是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了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制,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社会有机体即现存在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腐败最大量的表现在经济领域,最严重的危害在政治领域,反腐败是严重的政治斗争,任何腐败行为均是腐败主体,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三大基本素的结合,其中腐败主体是主观人为因素,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是客观因素,腐败机会是关键因素。惩戒腐败,要根据腐败发生的机理,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科学机制。
|
20.
|
公共伦理视角下的腐败预防建设——基于个人与公共组织的伦理认知
|
|
|
|
|
陆远权 赵大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第3期
|
|
社会的转型对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公共伦理的缺失是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公共伦理的角度预防腐败,关键在于明确公共伦理主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与职能定位,通过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关系的构建,形成预防腐败的综合体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