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张晓 张柱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4卷第4期
|
|
陕西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县域经济落后,因此,结合陕西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一般理论,陕西各县域应分别选择城郊型、平原型、资源型和山区型四种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
2.
|
浅析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
|
|
|
|
吴春静《职业》,2011年第8期
|
|
县域经济是衔接城乡文明、沟通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顺应市场化、知识化的潮流,加快调整发展思路。一、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于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块区域特色明显,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方式存在差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不同。
|
3.
|
山区型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与战略思考 --以山西省榆社县为例
|
|
|
|
|
刘禹宏《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8期
|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山区型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易受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和冲击,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本文就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途径,山区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作了一些探讨.
|
4.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以辽宁省部分县域为例 被引次数:1
|
|
|
|
|
祝爱民 袁赫 于丽娟 王温冉《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卷第1期
|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县域经济不断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过程和路径。借鉴并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于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效率、帮助县域经济发展走出困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三大产业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视角入手,以辽宁省部分县域为例,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帮助各个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促进县域经济顺利发展的目的。
|
5.
|
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
|
|
|
|
刘炜《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6卷第4期
|
|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的灵魂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模式选择 ,关系到一个县域经济资源的配置、重点产业的选择、生产力的布局等重大制度的安排以及具体经济政策的制定。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要认真找准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结合自身实际 ,着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产业升级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结构调整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和城镇化战略 ,构筑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以主动务实的态度 ,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 ,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
|
6.
|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
|
|
|
|
张晓光 魏泊 孙士梅《陕西统计与社会》,2009年第5期
|
|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本文根据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评价结果对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量上揭示陕西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剖析陕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促进陕西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
7.
|
抓住机遇 突出特色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
|
|
|
|
谢鸿光《统计与社会》,2007年第6期
|
|
今天很高兴来到历史名城西安,参加“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表彰大会暨论坛”。这既是交流经验、共谋发展的研讨会,又是展现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实绩的群英会。在此,向“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和“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区县表示祝贺。
|
8.
|
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
|
|
|
李友华《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
|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67个县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因而,各县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弄清本县的类型,根据县情特点,选择发展模式。对县情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从地理条件或区位条件可分为市郊县、山区县等;按经济发展程度可分为发达县、贫困县。在本文中,我们将较详细地讨论从区位条件角度区分的市郊县、山区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和从经济发展程度区分的贫困县、发达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一、市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市郊县即城市的…
|
9.
|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被引次数:4
|
|
|
|
|
傅恒杰《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
|
我国县域经济可分为四大类别:工业型县域、商贸型县域、资源型县域和贫困型县域。不同县域应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定位职能,选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转变政府绩效观念、正确处理分类指导与自求发展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并充分注重民营经济的作用。
|
10.
|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分析 被引次数:1
|
|
|
|
|
刘小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各市县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各不相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其类型特点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
11.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
|
|
|
|
|
赵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0卷第4期
|
|
县域经济有四种发展模式:工业驱动型县域可以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或者发扬传统文化、产业及体制优势走内生型工业化之路,或者通过开放搞活获得发展;农业驱动型县域则应重视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着力推动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建设;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需要以服务业的先行发展牵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则应敏锐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质,通过整合产业政策、生产布局、经营管理、战略规划等要素推动经济成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的准确定位。应在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联动机制和协同作用。
|
12.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 被引次数:2
|
|
|
|
|
赵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0卷第4期
|
|
县域经济有四种发展模式:工业驱动型县域可以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或者发扬传统文化、产业及体制优势走内生型工业化之路,或者通过开放搞活获得发展;农业驱动型县域则应重视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着力推动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建设;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需要以服务业的先行发展牵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则应敏锐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质,通过整合产业政策、生产布局、经营管理、战略规划等要素推动经济成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的准确定位。应在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联动机制和协同作用。
|
13.
|
山西省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刍议
|
|
|
|
|
梁四宝 白建国《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
|
|
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是山西省县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与其他类型相比,城郊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区域依托性的显著特点,同时还具有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信息科技优势与人才优势。聚类分析后归纳出三种具体的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农副产品基地型、工业产品配套型和多层次城郊服务型,以期为今后山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既符合客观实际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县域经济模式。
|
14.
|
陕西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判
|
|
|
|
|
吴丰华 白永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6卷第3期
|
|
县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战场,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具体落实地,更是最需要缩小城乡差距的区域。首先,从文献述评的角度界定了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然后,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构建包含19个基础指标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相结合的扩展构权方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根据总体评价和状态判定了陕西83个县域2013年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并分析了2011-2013年陕西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依据四类梯队,确定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模式;针对问题,采取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针对性措施的对策建议。
|
15.
|
县域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选择探讨
|
|
|
|
|
赵亮 王正斌《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4期
|
|
在我国的县域经济尤其是西部的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不显著具有普遍性,培育和选择县域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论文在现有关于县域主导产业选择文献评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原则,提出了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的思路,分析了陕西吴旗县主导产业选择的经验及其启示。
|
16.
|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 被引次数:1
|
|
|
|
|
战炤磊《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化的发展过程和路径.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基准,可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区位导向型、资源导向型、资本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企业导向型、体制导向型、产业导向型等类型.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条件要求,在资金结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且都具有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演进的共性路径在于,基于横向视角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和基于纵向视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17.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 被引次数:13
|
|
|
|
|
张洪力《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
|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选择、打造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经济,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
18.
|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路径、产业布局与政策选择——以福建省邵武市为例
|
|
|
|
|
夏文顶 郑庆昌 杨志燕《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
|
|
本文从产业路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视角,结合福建省邵武市个案分析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路径选择,必须遵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产业布局的依据,不同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布局模式.县域产业政策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后发优势"的发挥.
|
19.
|
山东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被引次数:1
|
|
|
|
|
秦宏 陈薇娜 李嘉晓《调研世界》,2010年第9期
|
|
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为依据,可以将山东沿海典型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划分成民营经济带动型、产业集群带动型、生态经济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五种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山东沿海县(市)应从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化、集群化、开放化、城乡一体化和县域发展组团化七个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提升,以推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
20.
|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
|
|
|
|
尹继东 王琳《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有正确的战略指导观念,培养和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改革和完善县域经济运行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