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不仅词义丰富,有22个义项,语法功能较强,在组构方言基本句型方面有很大功劳,而且还有一定的修辞作用。它囊括了诸多动作动词,“足可居于所有汉语方言动词之冠”。从探讨汉语方言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讨论“整”一类的动词,其意义不可低估;从推普的角度出发,方言区的人找准对应规律,将方言中的“整”改为相应的普通话的同义动词,这样才能加速推普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3.
益阳方言中的“在咯(哦)里”是表处所的指示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在这(那)里”。按照作用划分,益阳方言中“在咯里、在哦里”的用法有三类:一是单用,作句子的状语或谓语;二是直接和动词结合做持续体的标记;三是用来加强语气。其中,后两类中的“在咯(哦)里”进入句子以后,对句中的动词是有选择的。在益阳方言中,“在咯(哦)里”的用法不同,其所表达的语义也是有差别的,这在古汉语和其它方言中也有类似现象。因此,“在”加处所指示代词作情态标记有普遍的类型学意义,这为现代汉语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普通话为参照,甘肃方言有几类实词如代词、形容词、动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很有特色。其中,武山、甘谷一带方言中的疑问代词“阿谁”很可能是从古藏缅语族的语言里借来,并作为藏缅语的底层一直被保留下来的。此外,甘肃方言代词和动词的一些语法现象还为当前汉语有没有“格”和“体”的语法范畴的讨论提供了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日本北海道方言动词活用为主,考察了北海道方言上一段·下一段活用动词、サ变动词的命令形以及力变动词假定形与标准日语的不同,通过各种实际调查,确认了一段活用动词的命令形为“レ”,サ变动词命令形为“スレ”“シレ”“セ”,ヵ变动词假定形为“コイ”“コエ”,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这对研究北海道方言语法现象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方言向普通话变迁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华普通话”探微赵则玲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文化古城,古称“婺州”。从现代汉语方言区域上划分,金华属吴语区姿州片[1].“本片内部差异较大,有些县互相不能通话,要用带官腔的金华话来交际”[2].正是由于历史上早存的“官话意识”和当代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8.
绍兴方言的反复问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绍兴方言中动词形容词重叠而成的反复问句的各种类型及它们所表达的语义,指出这种重叠的提问式其实是一种合音现象,与普通话中的“VP不VP”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话相比,铜川方言在语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能够重叠,动词不能重叠,而量词重叠以后又可表示计量方式。在铜川方言中,代词的构成成分和使用方法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人称代词可以通过声调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意义。在被动句中,铜川方言不是用“被”而是通过“拿”和“叫”引进动作的施事者的,而“下”、“没”和“干”在铜川方言中的独特意义和作用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动词词缀“打+嘎子”在秦陇方言中是一种很独特的语法现象.秦陇方言中“打”作词缀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实际意义已经消失,完全虚化为词缀,只能起到增加音节、增强句子韵律、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与“打”组合的动词大部分不能单用,与“打”组合后变成双音节词语,所以“打”又具有成词的作用,表示词根本身的动作具有“随意、不经意、不认真、稍微、应付”等色彩.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后缀时多带“嘎子”,作补语.针对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词缀的使用情况,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作前缀、后缀以及语言传承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陕北人说普通话时普遍保留五种语法现象:NP+的、VP+不(没)、得+VP、VP+着、语气词“噻”,其根深蒂固的存在给人们学习普通话带来了干扰。我们只有明确认识它们与普通话及古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对应规律,才能在学习普通话时有意识地避免方言句法结构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2.
陕北方言的反复问句最常用的形式为“v neg” :其中动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之间一般要附加一个语助词 ,即“v prt neg” ;有处所宾语时 ,往往把宾语提前到动词之前 ;在语义和语用上 ,它和普通话的相应形式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性质、语义、语法、来源等方面对汉口方言中使用频率颇高的[nia]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1、汉口方言中有两个不同性质的[nia],一个是构形后缀,一个是语气词。2、构形后缀表示尊敬、不满等语法意义;语气词用于对比意义的句子中表示感叹语气。3、构形后缀[nia]是“老人家”的合音形式,语气调[nia]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赤峰话中的“W+呢啊”是非问句及其在普通话中的对应形式郑贵友零.引言0.1、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话属东北方言赤辽片。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赤峰话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都和普通话非常地接近,同时,还具有一些和普通话不同的现象,“W+...  相似文献   

15.
试谈广东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这里的“广东诸方言”,指广东省境内的粤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文中所举的例子,实际上是取自广州话、梅县话和汕头话。“倒序词”指的是方言中词素顺序与普通话不同而词义相同的词。所谓“倒  相似文献   

16.
:湖南永顺方言(以下简称“永顺方言”)“来”“得”“倒”位于动词V后作补语表能可义相当于普通话的“能、能够、可以、会”。永顺“来”“得”“倒”表能可义,它们之间有用法和意义相同的地方,又有严格相区别的地方,出现了一种既相互共存又相互对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8.
槐树下是瑞昌市大德山林场的一个刘牲小山村。该村离县城三十多公里,有四十多户人家,三百多口人。该村的方言有不少特色,本文只讨论该方言的指示代词近指和远指。普通话的指示代词只有“这”和“那”两个,一个近指,一个远指。槐树下方言的近指和远指则有三个,近指一个,远指两个。远指有较远和更远之分。近指用D[tan13]①,较远的远指用[kon13],更远的远指用[ho13]。为了便于称说,我们把较远的远指称为远指1,把更远的远指称为远指2。这三个指示代词都是有音无字,用同音字替代,近指、远指1和远指2分别为“旦”、“干”和‘…  相似文献   

19.
弋阳县位于赣北地区,归上饶市管辖.弋阳县人多数使用弋阳话,弋阳话属于赣方言中的弋鹰片.弋阳方言是弋鹰片中的一支典型方言,很多语言现象都非常具有特色,研究价值很高.在弋阳方言当中,“滚”多用为表示物体的温度比较高,不同于汉语普通话中“滚”字多数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在阳方言中“滚”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表示温度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淄博方言中的“V+不+V+底+V”句型于思湘淄博市现辖张店、临淄、周村、淄川、博山五区和高青、桓台、沂源三县,地处山东中部,属于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在语言的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异不大,但有些语法现象也不无独特之处,像“V+不+V+底+V”句型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