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长江是我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看来仍是新闻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关于范长江与《中国的西北角》之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采访西北。范长江自己后来说此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范长江"最早报道了红军长征"、范长江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记者"。事实上,范长江西北行时正处于思想立场的剧烈转型期,尚未最后定型,他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自1934年7月起先后有5路红军长征,它们长征的起点不同、过程不同、到达陕北的时间不同,因此范长江西北行的目的不可能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范长江在西北行中基本没有接触到红军,他对红军的报道并不完全真实。1935年7月才赴西北采访的范长江也不可能是最早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现有史料证明,陈云才是正面报道和宣传长征的第一人。西安事变后,范长江在塞上行中,见到了一批我党高层人士,尤其是与毛泽东的彻夜长谈,使他开始了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自此才彻底改变了对我党我军的认识。另一新闻巨子邹韬奋与范长江的思想道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对范长江早期思想的研究中,要敢于正视和承认范长江西北采访前后存在着思想弱点,不应为尊者隐、为尊者讳,实事求是是研究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黄远生与范长江是我国新闻史上两位杰出的记者,两人都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通讯。文章从世界观、从业经历、业界影响、新闻思想、新闻通讯五个方面对两位名记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使我们在学习两位前辈记者时获得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西北采访是否存在“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的目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同意见。争论关系到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价问题。在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所形成的新闻文本中,有大量的对其新闻目的直接表述的文字,足证这一新闻目的的存在。否定论者提出的几个论据及其论证,都缺少推翻这一新闻目的存在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对于报纸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是其新闻思想的精髓,这种认识以1942年为界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942年以前,处于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范长江提出了"报纸是政治的工具"的观点,并认为这是"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同时,范长江还提出了报纸的作用在于它不仅是"宣传工具"而且是"组织工具"的理论.1942年以前范长江的报纸三"工具"论为他以后的马列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在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采访无疑是一项最基本的业务。为使这项业务完成得出色,采访者须要有怎样的眼光,怎样的毅力,怎样的学识,怎样的人品?范长江的生平和他的书也许能告诉我们点什么。希望读者在读了我的这篇评介文章后,能进而读一读范长江的书,对上述问题作出自己的结论。一、明知征途苦,偏向西北行 1936年,范长江发表了《中国的西北角》。1937年,埃德加·斯诺发表了《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这两本书都是以中国的大西北为背景的新闻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光辉典范,他不仅在新闻实践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而且在新闻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学习范长江为党的新闻事业孜孜不倦、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学习他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学习他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新闻作风,为西部大开发和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当代新闻史上标杆式人物的范长江在步入记者职业领域前并未怀揣做记者之理想,其步入记者生涯,是出于救亡图存、挽救国运的现实追求。范长江虽是以挽救国运为"体"、职业选择为"用"之目的步入记者职业领域,但经过之前的主动求教和之后基于至诚之心而展开的充满勃勃生机的职业实践,他不仅迅速具备了对记者职业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认知和专业意识,而且显现出了一个记者所特有的尽忠职业的专业主义精神;与此相应,其对记者职业的无意识也很快为强烈的认同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离开新闻事业是范长江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对范长江离开新闻事业的原因的解读,现有专门研究成果较少,仅有的数篇文章多聚焦于其离开《人民日报》的具体事由的介绍和探讨。而离开《人民日报》和离开新闻事业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故其原因也应有所不同。导致范长江被调离《人民日报》的原因有人际积怨、自身性格、工作方法等,但他所秉持的新闻观、党报观以及党的新闻政策的变化等才是导致其离开新闻事业的核心乃至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写作的政论当年曾产生过很大影响,今天能看到的有二十余篇,政论是他的新闻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范长江的政论写作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以抗日战争时期最为频繁.范长江的政论选题非常广泛,为抗战服务是始终贯串其中的一条红线.范长江的政论风靡一时,当时国统区的很多报刊都以能发表他的作品作为号召,这不仅在于其政论思想内容的正确,还在于其政论写作上具有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分析透辟、语言生动等几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范长江,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时刻,克服重重困难,到中国西北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考察,并发表了一系列的通讯。这些通讯反映了范长江对于西北开发的基本思想,即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以民族平等为前提,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导向,构建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多元、宗教信仰自由的和谐、民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西北。这种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西北建设仍有着重要的保管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范长江究竟是如何从一个"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转变为中共党员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变过程?文章在考察范长江西安、延安之行前对中共的认识基础上,认为,西安、延安之行在其走向中共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开启的走向中共的步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难的思想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因与中共存在思想分歧而不断与之产生交流、碰撞;另一方面因与众多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频繁交往而与共产党关系越来越亲近。然而,关系虽日益亲近,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却一直未萌发。其最终产生入党愿望并成为党的一分子,与其被突然"逐出"《大公报》直接相关。正是被突然"逐出"《大公报》成为范长江萌生入党愿望并很快入党的诱发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范长江走向中共的过程,既属必然,又是偶然因素促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体现了一种三维立体的坐标结构,以时间维度为纵向坐标,以当前作者所见为原点,向下探寻历史,向上展望未来,形成坐标系的纵轴;以纵轴原点为交点,与一个横向平面垂直。在这个平面上,范长江展开多角度的空间、逻辑分析,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风俗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立体图景。这种结构使范长江的通讯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显示了敏锐的洞察力,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950年,在范长江同志领导下,《人民日报》经历了组织制度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开展了从"农村办报"向"城市办报"的"大转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构建,范长江试图纠正《人民日报》进城后出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关门办报"的孤立局面。范长江早年在私营报纸《大公报》的从业经验所培养起来的新闻观念,使他力求通过对党报组织结构、个体行动方式,以及思想认知的改革与创新,为中共的城市办报设定新的办报目标和办报策略。但是,不同的新闻传统使行动者以不同的世界观来展开行动,范长江试图以城市办报方法来改造党报新闻干部习以为常的农村办报观念,并采取独断、压制甚至强迫的硬性手段来推动制度的实施,最终导致直接受制度规制的行动者展开排斥性反抗。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最终因"新闻本位"和"宣传本位"两种新闻观念冲突所引发的内部纷争而不得不中断。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大致依"诠释"、"实践"、"批判"、"建构"四种范式展开,从研究路径来说,"诠释范式"主要取马恩经典著作诠释和思想史路径,"实践范式"主要取新闻史学研究的实践史路径,"批判范式"分析了西方新闻学的理论观点,"建构范式"主要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构路径.从这四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可以使得既有研究在理论层面更加清晰,进而,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范长江步入记者生涯前探求个人出路与国家出路的人生历程,和其间产生的问题关注点的考察可以发现,范长江步入记者生涯,并非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一开始就决定专意于此的职业选择行为,而是其探求个人出路与国家出路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包括"元问题"和系列子问题)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种与"九一八"以来为挽救国运而投身救亡活动的其他青年所选择的救亡图存方式一样的行为。这种职业选择行为的特点就是,以挽救国运为"体",以职业选择为"用"。  相似文献   

18.
"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的报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新闻的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吸引受众,增强可看性,是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纸媒新闻报道的文字、图片以及整个产业形态进行统筹研究,以期形成新闻的可视化表达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以"工具"定位的新闻语言研究,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辞格使用诸方面对新闻语言进行分析,而新闻语言的本体研究又是以静态的形式描写为主,这些研究都无法对新闻语体的识别性因素作确认,新闻语言的研究方向应当是功能的、系统的,具有语言研究自觉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线人"研究的多向度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线人"是本世纪初以来新闻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2002年1月到2007年9月中国大陆期刊发表的47篇学术性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新闻线人的定义及其与受众、通讯员和记者的关系,新闻线人产生的原因,新闻线人报料的内容分析,新闻线人报料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线人的存在对新闻工作的利弊和新闻线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等6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梳理,并逐紊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