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共领域概念的独立提出,应该归功于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使公共领域理论步入新的时代,她从独特的视角,宣示了古典政治的来临;哈贝马斯则是公共领域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丰富并系统阐述了公共领域理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那里成为"理想类型",并提出通过重建公共领域来解决资本主义危机。从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史上看,哈贝马斯是阿伦特思想的继承者,但是,他又跳出了阿伦特的思想框架,建构起更为全面系统、丰富合理的公共领域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与有限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从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的提及和关注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历史追溯,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领域的孕育到嬗变,从社会转型中对公共领域的呼唤到网络社会崛起中公共领域的有限建构,公共领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分析中国社会和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引发了我们对理论使用方式的反思。阿伦特理论中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反思和批判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极权主义起源、提出解决现代代议制民主困境的方案这三点共同形成了最初孕育公共领域理论的支架。哈贝马斯在阿伦特基础上建立起的公共领域理论则承载了更多现代社会的因素,既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大众民主的可操作性,又力图在制度层面取得突破。不过,在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脉络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而大胆使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同时,既要注重概念背后历史内容的探讨,又要警惕被单一框架的先见束缚住思维。应通过建立有实践内涵的话语空间将个人、社会与国家勾连起来,完成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的概念由思想家阿伦特提出.她在分析人的存在条件、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的危机等问题时提出了"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公共领域"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建立起来公共领域的理论解释系统.[1]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气候在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民精神是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而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当前的公民精神水平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指出网络公共领域作为"理想"公共领域,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我、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批判精神等公民精神,进而提出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升其对公民精神培育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政治衰退的现代性困境,文章研究了阿伦特对社会领域的批评思想,对社会领域兴起所产生的消极政治后果作出了重要补充和完善。文章通过对社会领域政治危害的系统研究发现,阿伦特所作的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划分是她进行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框架,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现代性的重要理论工具。社会领域入侵政治领域,将私人领域家务管理的必然性带入自由的政治领域,继而引起了市民的兴起、公民的衰亡以及政治在人类活动中地位的衰退。面对社会领域对政治和人造成的侵蚀,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共政治对人生意义实现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批判地继承阿伦特公共性思想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诺丁斯提出了公共性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反对把公共关怀素养理解为个体完善的人格,也反对把公共关怀精神理解为一种宗教领域的善。归纳起来,诺丁斯公共性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课程设置、宗教教育观、德育功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中。诺丁斯公共性教育理念具有主客统一的思想倾向和幸福分享的价值取向,前者能规范高校教育性质的定位行为,后者能指导公共知识的传承活动。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通过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共振作用",以"沟通行为的合理性"力量为支撑,从"公共领域"到"生活世界",完成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策略行动"到"沟通行动"的视角转换,由此,其理论重心也从"现实的沟通共同体"的比较研究转移到了对"理想的沟通共同体"的批判性重构。相对于哈贝马斯所讨论的"政治公共领域","中国式"的公共领域的存在,是以实现"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现代化目标"为最根本的命题。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公民的社会生活日趋法治化、理性化,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明晰,从深层意义上说,全球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浪潮为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方式和途径,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价值取向、社会资本范式与公共管理范式的结构性关联、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路径依赖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应选择的社会资本路径主要包括:采取城乡分治、区别对待的思路推进公共管理的改革创新;在法制基础上建立新型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积极培育第三部门和公民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一种批判的社会理论,在批判现代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弊病和危机的同时,旨在为这一社会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则关注于人的生存问题,力图通过对"存在"整体的深度分析来揭示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生存困境,并最终通过诗性的语言来得到克服。与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进路相比较,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也可以视为是面向生活世界的交往问题而提出来的。哈贝马斯以生活世界作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的现实起点,以交往行为为核心实现"交往范式"对"劳动范式"的理论置换,并通过对交往行为进行规范语用学分析将交往理性重建为一种规范的力量,揭示出植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之中的有效性规范,以此谋求对交往问题的规范性解决。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多来,随着市民社会理念的复兴,市民社会思潮表现出全球化趋向。探讨市民社会的本质也就成了普遍关注的课题。我们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特征、理论脉络的分析,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回顾来讨论重建市民社会和保障个人权利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部展开政治经济学的解剖,认为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准则已经异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关系,其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而拜物教则是这种物质生活关系在精神领域中的反映,从而建立起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跨越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民间习惯作为一种内生于社会的“本土资源”,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我国学界,司法活动中民间习惯的适用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笔者以民事调解制度为背景框架,探讨民间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试提出国家对于民事调解活动中运用民间习惯的规范和引导措施。本文一方面希望为民间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寻找一个更为适宜的语境,另一方面通过论证在民事调解中适当引入民间习惯的可行性,以期促进调解制度的解纷功能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博弈论的"智猪博弈"模型对马克思到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主旨的演变给予一种新的阐释,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市民社会理论主旨演变内在动因的探析,为中国政府更加高效地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提供一种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概念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几度衰落与勃兴,其内涵也由于历经嬗变而变得纷繁复杂,但逐渐融汇形成共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学者们以不同的路径逐步揭开市民社会的面纱.本文在中世纪神学政治观及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基础上.梳理市民社会的民间性传统,并指出其中潜伏着的危险.对市民社会保持清晰的认知,才能更深入地展开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初步发展,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实行共和体制下的城邦公民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思想家、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拟从"市民社会"一词的起源和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各自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来探讨和把握古典市民社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市民社会日益成为转型期中国的一种全新的分析范畴。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出现 ,是必然的 ,但一个完善、健全、中国化的市民社会的建构 ,则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首先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历史梳理 ,然后立足于高等教育领域 ,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大学在建构中国市民社会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意义 ,并且在把这一构想提升到社会使命高度的基础上 ,作出了实现这一使命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西欧社会党社会治理理论和政策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代,西欧社会党针对新出现的社会特点,提出了一些理论设想,并相应调整了政策措施,强调应对多元社会的包容性,应对风险社会的积极性,应对市民社会的参与性,试图在国家(政府)与市民社会互动合作的治理模式改革上有所作为。考察并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对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西方中世纪后期市民社会运动为近代法治确立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