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中国农民概念及其分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首要问题,科学的界定"农民"的概念对于认识和理解农民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从对农民的认识入手,系统地界定了当代中国"农民"的概念,剖析了各种认识的误区;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实际,对农民进行了初步的分层研究,探讨了七个层次农民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沃尔夫是人类学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亦可称之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类学家。他以南美、中欧等地田野材料,重点讨论了农民定义、农村类型、农民的结合与阶级划分以及农民革命等问题,从知识传统和方法论运用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点,例如关注人类社会演化的宏观历史,采用生产、商品和世界市场等概念解构乡民社会,坚持普遍联系与发展观等等。这一研究进路中,他与沃勒斯坦、弗兰克等人对话,也给西敏司、斯科特等人极大启发,同时还招致了萨林斯等人的批评。总之,沃尔夫的农民研究影响深远,对其梳理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心理人类学问题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形成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展心理人类学研究的繁荣景象,到目前为止,中国心理人类学研究并不是由人类学界的学者独立开展的,而是由心理学、人类学、民族理论等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但是同时也存在学科归属不明确、概念术语不统一、研究对象不清晰、研究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等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充分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方能促进中国心理人类学研究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培育新型农民。本文从新型农民和新农村的关系、新型农民的概念界定、造就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研究领域中农民含义的矛盾现象,及有关"农民"含义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对农民概念的运用存在简化、淡化甚至漠视的倾向。社会的转型使农民从以身份为特征回归以职业为特征的概念。因此认为:欲对农民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可操作性的解决路径,必须澄清什么是农民的问题。在农民以职业为特征的划分基础上,提出辩证的、适宜的理解和运用农民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农民政治权益保障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现行理论对农民政治权益概念缺乏科学的界定,这在实践中导致了农民政治权益保障的缺失。由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博弈的多元性,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政治权益的充分保障来有效表达政治诉求、影响政治决策,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明晰农民政治权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既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12—2020年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内涵与特征、培育模式、面临的问题、绩效评价、未来工作优化建议六个方面。当前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注较多,对培育制度关注不够;所构建的绩效考核模型较多,对如何实现培育工作绩效治理关注不够;实证研究也多从个体性视角展开,缺乏整体性分析。建议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并重点关注培育体系中的“政策扶持”环节,以加快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农民,对农民进行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区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更加健康。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民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群体中可以分化出与大众化农民不同的具备特殊人力资本的异质型农民。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研究了有利于异质型农民分化的制度环境形成的因素。文末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有关人类学民族志书写问题的讨论逐渐成为学科内热点话题之一,这实际上是在整个西方学术界认识论转向的影响下发生的。"记"和"写"代表民族志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概念,它们分别对应着两种认识论之下的民族志写作模式。通过对格尔茨的两本民族志作品及其人类学理论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学学科内的这种从"记"到"写"的民族志写作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朝着越来越深度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教育人类学在此过程中逐渐与技术交叉、融合,发生了很多变化。目前学界就技术与教育人类学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的分析。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和理论建构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呈现了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技术角色经历了从辅助到拓展、从隐匿到凸显的过程;研究对象技术化特征明显,从电化教育、网络教育到智慧教育,生发出了新的教育人类学研究问题;而在理论构建上,应用了科技人类学理论,却缺乏针对技术时代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民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包含着很多阶层,自耕农阶层是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期,自耕农民与平民地主一样,都属于乡村主户,都是直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编户齐民,在政治地位和权利上是一样的。建国以来对唐宋时期自耕农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竞应该发育农民组织还是应该组织农民?我们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纯粹的“原子化”农民是不存在的,农村分户经营的农民实际上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合作,随着小农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农村合作亦日益加强。中国农民并不是天生的“善分不善合”,一切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构成的农民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既善分也善合。政府能够做的只是提供他们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行动选择受到村庄权力结构、村庄类型,特别是乡土精英的深刻影响,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和普通农民三层次主体的行为互动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形式;观念、利益、理性是农民行动的内在逻辑,农民从生存理性到发展理性的转变及农民自身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前景;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发展观是对新农村建设之路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历来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他进行改革的历史起点.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不仅使改革初期以及后来的农民受益匪浅,而且指明了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方向,即一切为农民着想,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和贯彻这一理论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以其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的真切深入的理解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塑造了新一代的农民形象。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的农民形象被健康、硬朗的农民形象所取代,农民从被批判、被改造的对象转而成为革命的中心、纯洁人性的来源地。笔者就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增收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论文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并重点探讨了农民增收的途径 (对策建议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村教育投资 ;精简农村政权组织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西省洛川县果农资金借贷困境的成困分析,得出信用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为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保证人引入到融资担保机制中,使之参与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金融交易,试图通过这种组织模式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可降低信用风险,缓解农户的融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浅析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年的改革开放,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中国2亿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农村经济的投资主体.随着投资主体由集体向农户的转变,农户投资的选择倾向、态势和决策均发生了诸多变革,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基于此,分析了农户对农业投资的动机,即农户作为理性的投资主体,在生存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投资的原动力.但由于农业的风险大,比较利益低下,致使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具有短期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劳动者素质、政策和土地规模等成为制约农户进行投资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投入的资金来源;增加国家与集体对农业的投资,为农民投入创造良好环境;金融机构贷款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以及组织农民进行活劳动积累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