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成都市跨圈层经济合作的调研思考
|
|
|
|
|
魏健《决策咨询通讯》,2012年第2期
|
|
成都市自实施"统筹城乡"、"三个集中"战略以来,各工业园区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发展,但分圈层看,三圈层较一二圈层发展相对滞后。为深化一区一主业,全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本文在对成都市跨圈层经济合作调研基础上,概述了发展较好的四种合作模式,并分析了圈层合作还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机制体制、主导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及政策导向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区域合作的思考性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全域成都提供参考。
|
2.
|
城市产业的双向转移
|
|
|
|
|
叶青《四川省情》,2012年第10期
|
|
成都:“圈层融合”最近,成都提出了“圈层融合”的理论。在“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咨询建议”中,专家认为要想成都全域得到进一步飞跃式发展,不仅要提高各圈层经济实力,打造区域优势产业,更需要深入实施“圈层融合”的思路。实现各圈层、区市县问一体化融合发展,才能提升整体发展实力。即一圈层应明确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二圈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形成;三圈层应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
3.
|
城市产业的双向转移
|
|
|
|
|
叶青《四川统计》,2012年第10期
|
|
成都:“圈层融合”最近,成都提出了“圈层融合”的理论。在“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咨询建议”中,专家认为要想成都全域得到进一步飞跃式发展,不仅要提高各圈层经济实力,打造区域优势产业,更需要深入实施“圈层融合”的思路。实现各圈层、区市县问一体化融合发展,才能提升整体发展实力。即一圈层应明确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二圈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形成;三圈层应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
4.
|
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
|
|
|
|
阳佳余 张少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
|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和地区2000-201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同时考察经济开放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和地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相关关系,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比率分别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对我国金融积极作用的发挥反而带来抑制作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样区域特征凸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区域内金融规模系数显著大于全国水平,彰显了区域发展战略中金融规模的重要作用。
|
5.
|
法制建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蔃魏锋
|
|
|
|
|
魏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5卷第4期
|
|
以中国1997-2005年间25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分析技术,从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研究了法制建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法制建设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法律执行效率等差异,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
6.
|
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
|
|
|
杨友孝 汪永俊 王敏a《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6卷第4期
|
|
据PMG估计量分析,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从长期效应关系看,广东4大经济区域的金融差异对经济增长都有负效应,但在不同区域影响的效应并不相同,山区经济区对区域金融差异的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珠三角地区并不是最大的.值得关注的是东翼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对人均GDP增速的影响在不断增加.从短期效应看,珠三角经济区人均GDP的短期变化不受短期区域金融差异的影响,但东西两翼及山区,区域金融差异的变化对这3个地方的人均GDP变化有显著的负效应.在珠三角和山区5市短期抑制效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说明在这两个区域金融业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重要.
|
7.
|
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次数:3
|
|
|
|
|
薛莹莹 沈茂英《西北人口》,2009年第30卷第2期
|
|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在促进成都市经济发展,及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西部开发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分圈层对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对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地理联系率来衡量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在区域上的匹配程度.找出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8.
|
金融发展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以华东六省一市为例
|
|
|
|
|
李宝庆 王婉芬《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第2期
|
|
选取华东六省一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2012年该7个省市金融发展情况及其差异,并对其金融发展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1990—2012年数据,对聚类后的三类地区通过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建立变量间长期均衡模型,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在华东地区不同省市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地区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金融发展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经济发展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与金融发展均呈正相关关系。鉴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正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施差别化货币调控政策;优化各区域金融结构差异,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等。
|
9.
|
成都市区县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
|
|
|
|
石琳娜《决策咨询通讯》,2015年第2期
|
|
成都市根据"三圈一体战略",正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各区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成都各区县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在科技发展基础、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制度创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本文分析各圈层、各区县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研究各区县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为各区县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明确工作重点、提高区县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
10.
|
金融资源的城乡间流动与跨区域流动研究——基于成渝经济区的视角
|
|
|
|
|
向宇 余晓羽 袁锦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7期
|
|
[摘要]作为正在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成渝经济区,实现金融资源城乡间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成为该区域在改革与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因素。该文首先研究区内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差异;接着,从四个方面剖析区内金融资源流动现状及问题:一是区内流动状况,二是流动的收益,三是流动的风险,四是金融资源的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主体、配置机制和配置手段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11.
|
县域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次数:2
|
|
|
|
|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1期
|
|
产业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南县域经济产业凸现“农”的特征,产业结构差异大、分布呈现区域特征。运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分析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体在2004--2008年内产业结构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表明:各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巨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
12.
|
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
|
|
|
张嘉怡 胡志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4期
|
|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发布的2011-2018年中国城市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与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分维度指数,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法分别考察了其分布动态与地区差异状况,之后利用构建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和MLE估计法实证考察了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成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总水平以及覆盖广度、使用深度的发展均主要呈现单极化现象,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则存在微弱多极分化现象,不同区域具有一定异质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总水平以及各维度发展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下降态势,其中,造成其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都是区域间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及各维度发展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表现更显著。另外,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迁、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人口密度、传统金融规模、城镇化率、经济增长目标和创新水平等一系列考察因素对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的影响各有不同,同时因地区不同,其影响效应也具有明显差异性。
|
13.
|
两次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
|
|
|
|
李川《决策与信息》,2014年第11期
|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推动了世界各国家和区域在经济等方面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涉及多个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我国作为能源大国,加强对我国能源在两次金融危机之后贸易进行分析和比较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两次金融危机之后对能源贸易的影响与金融危机为我国能源贸易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我国未来能源贸易发展有效对策,从而推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
14.
|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
|
|
|
李鑫 王礼力 魏姗《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第1期
|
|
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2—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泰尔指数方法衡量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区位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和市场因素四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影响差异形成的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显著,且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较大;地区教育水平、地区商品交易效率、地区信息化水平、地区政策支持和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对金融相关比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资金外流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有微弱的反向作用;上一期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本期的农村金融发展影响非常显著,这表明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存在扩大的迹象。
|
15.
|
社会“圈层”与领导方式的变革
|
|
|
|
|
罗玉亮《领导科学》,2015年第16期
|
|
近年来,由于权力的集中、阶层的分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圈层”,主导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生活“圈层”、消费“圈层”、创业“圈层”、交流“圈层”、权力“圈层”等,并形成不同的“圈层”文化,影响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圈层”的需要,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就当前来说,领导者要适应社会“圈层”的需要,必须进行领导方式的变革,重点是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
16.
|
地方税负差异、税收流动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
|
|
|
|
|
薛菁《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7卷第1期
|
|
区域内地方税负差异和税收流动是区域经济合作中面临的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经济利益分配状况。该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地方税负差异和税收流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区域内各地区宏观税负呈现趋同趋势;区域内各地区间存在税收转移现象;厦门市的宏观税负受税收转移影响大,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明显。为此,地方政府间在选择税收竞争策略时要更加理性;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建立合理的区域税收分配制度。
|
17.
|
浙江省金融发展、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基于浙江省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研究
|
|
|
|
|
郑亚莉 孙敏纳《浙江统计》,2011年第9期
|
|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推动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都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其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群与浙江省各市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贷款流动、贷款结构和金融中介垄断程度等金融发展因素对浙江省各市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
18.
|
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的圈层融合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
|
|
|
|
杨明娜《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
|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以脱贫为目标的"生存型"模式向以消费为基础的"发展型"模式转变的"拐点",民生福利是能否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中的城市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以成都市在城乡经济、教育、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医疗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中的圈层融合机制,以期能够为其他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方面提供思路借鉴。
|
19.
|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成因:基于农户内生性视角
|
|
|
|
|
刘丹 张兵《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
|
对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如果离开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背景以及农户特性去分析,就难以清晰地认识到产生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基于农户内生性视角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析.分析结果表明:“小农经济”和“圈层结构”是培植非正规金融延续发展的社会文化土壤,小农经济的路径依赖特征内生出农村非正规金融.但当农村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后,最初的圈层结构势必会受到冲击,可能导致信任危机,在此情形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则会寻求进一步演化,其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正规化,契约形式也不断市场化,从而发展成为正规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了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现象.
|
20.
|
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
|
|
|
|
|
熊晓炼 周迎丰《西部论坛》,2016年第5期
|
|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从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态势,并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2015年西南六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由金融规模相对重要向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相对重要变化,金融发展开始从重视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注重效率提升的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西南地区区域内金融发展不均衡、差异明显,金融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基础条件。应建立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注重金融效率的提高,加强区域金融发展的稳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