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与义作为北宋末期十分重要的诗人,由于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亦无专门论诗的文章传世,因此其诗论不为历来研究者所重视。然而,从陈与义的诗作中,可以发现他认为诗人应重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这与他的前辈黄庭坚等人重视作者内部的学养与技巧的论诗旨趣很不相同,而与推动宋代诗风转变的杨万里、陆游等中兴诗人的诗论却十分相似,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每当提到江西诗派的渊源时,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祖三宗”之说。(方回编撰《瀛奎律髓》时,倡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尤其黄庭坚,一是他的父亲黄庶、母舅李常和先后两位岳父孙觉与谢景初,都是专学杜诗的,且有相当高的迭诣,山谷得到他们的细心指导,精研诗法;二是黄庭坚本人一再表示“诗学杜子美。”于是,后代诗评家也多持此说,甚至认为“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人陈与义受诗学源流、学术风尚、时代变迁及自身性格的影响,其诗歌风格可归纳为清奇、简古、雄浑、闲谈四个方面。接近江西诗风的是“清奇”,但较黄庭坚、陈师道自然而富于情味;受理学风气影响的“简古”,又有平和秀丽的一面;生处忧患,意气激昂,则易“雄浑”之帜,至在生活中见真性情,又表现为“闲谈”之风格。可以说,陈与义诗的主要风格是闲谈有致,而间出雄浑壮丽。  相似文献   

4.
关于陈师道的诗学思想,学术界过去主要讨论的是他对黄庭坚江西诗派理论的继承,这严重低估了其诗学思想的深度。在传统哲学体用、本末范畴的影响下,陈师道形成了自己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具体说来,在诗人本质论方面,陈师道力主德本才末,强调诗人的伦理本质;对于诗歌的本质,陈师道标榜"吟咏情性";而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则又主张兴感寄托。这些内容构成了其诗学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和谢榛有着相似的诗歌创作渊源和创作观,主要体现在创作方法、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和"酿蜜法"就是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过他们在学古问题上各有侧重。对黄庭坚和谢榛的诗歌创作观做一番探讨,将对诗人的接受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宋学者胡裤著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该书能发明陈与义诗之意,对陈与义诗中的典故语词,能详尽准确地指出与其意义契合之出处。由此可看出陈与义的诗法渊源,即陈与义对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诗法的继承和一定意义上的发展——陈与义诗歌善于继承模仿前人的字法、句法,包括化用、反用、合用、展用等,在此基础上点化诗意,收“夺胎换骨”、开拓诗境之效,最终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8.
宋代很多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对黄庭坚诗歌都有或多或少的接受,主要诗人有:苏门文人群中的苏轼、陈师道,同乡后学的洪刍、洪炎、徐俯、李彭、惠洪,以及受其影响的谢逸、谢蘧、饶节、汪革,南北宋之交的吕本中、陈与义、曾几,“中兴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江湖派”中的戴复古与刘克庄,他们都曾在艺术上受到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熏陶,大多数人能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这使得江西诗派的诗歌不断自我更新,更好地自立于诗坛,并不绝如缕地影响到宋代以后,直至近代的同先体诗人。  相似文献   

9.
皎然认为钟嵘缺乏史识,又不是诗人,因而不具备批评家的资格.究其原因,乃在于他们的学养渊源有根本的分野,表现在诗学观念上,则是对诗与学、诗与理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诗歌史上,宋诗的艺术渊源与唐诗最为密切,从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中都可找到它们与唐诗的渊源关系,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往往以其艺术渊源作为标志.但是宋代的大诗人如苏武、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他们诗歌的渊源却较为复杂,而苏诗尤为复杂.关于苏诗的艺术渊源,宋人的认识就很不一致.苏辙以为:“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东坡先生墓志铭》).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似之矣”(《后山诗话》).张戒说:“苏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太白,晚而学渊明”(《岁寒堂诗话》卷上).刘克庄却以为:“坡诗略如昌黎”(《后村诗话》、  相似文献   

11.
山谷之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庭坚的诗学思想很多,其中被后人提到最多并最为诟病的是他的"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对"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这两种诗歌创作方法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黄庭坚的诗歌和诗论并不是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因此认为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诗的师承渊源,人们往往将之简单的归因于荀子。然而鲁诗与孟子之间的诗学关联却被前贤时修长期忽视:鲁诗的诗义阐释不仅与孟子多有相合,甚至对孟子在诗义阐释中体现出的思想倾向和哲学观点也有承袭。鲁诗不仅与先秦诗学联系最为紧密,同时又被誉为今学正宗,是最能代表汉代今文三家诗特点的一家。因此,对鲁诗渊源的重新审视,不仅有助于理清鲁诗乃至汉代诗学的传承谱系;对于汉代孟子学术地位的重新评价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陈三立为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诗人,他特别景仰同乡前辈黄庭坚,以其为学习的对象,他的诗歌创作、诗论、诗评中体现出对黄庭坚诗歌选择与改造的特征,他并热心奖掖乡贤同仁,以振兴江西诗学,成为晚清诗坛接受黄庭坚诗歌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4.
从吕本中到方回 ,是江西宗派学说内涵和外延不断明确延伸的发展过程。江西诗派是一个历时的概念 ,后人没有理由把江西宗派学说凝固在吕本中时代。方回举陈与义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诗学依据 ,是因为南宋诗坛关于江西诗派学说舆论的充分铺垫和陈与义“诗宗已上少陵坛”的创作实绩 ,其深层的意义在于方回对黄庭坚及江西宗派理论的深切把握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外侄李彭自幼跟随李常长大,与时在李常家中从学的黄庭坚建立了深厚感情,其为人之贫而不失其志,诗歌创作的主张广读书、近自然、贵浅静,均与黄庭坚的思想、文学创作论有深厚的渊源,促进了黄氏家族性文化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文体论、主体论构成黄庭坚的词学理论。在词之根本上,黄庭坚提出词为“诗之流”的词学观,认为词是诗歌的分支、流衍,本质上与诗歌一致;在词的体式上,持长短句说,即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而非近体格律诗的齐言句;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黄庭坚认为词是合乐可歌的。黄庭坚的词体论,表现为诗赋之间的文体定位、“道人意中事”的抒情性、以“清丽”为词美之标准、“体物浏亮”的形象描写。黄庭坚的词学主体论,包含三个层面:读书深思,有自己独立见解,不取媚于世;人格高逸脱俗,不依傍权贵求取功名富贵;有超凡的文学表现能力和独立的文学标准,不受世俗左右。与苏轼、秦观、陈师道、李之仪较为单线式相对明晰的词学思想、词学观相比,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词论最丰富、词学观最复杂,也是最具时代性的一位词学家。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是元好问诗歌研究史上重要的一家,对元好问诗歌的评论涉及诸多方面。他阐述元好问诗歌与陈与义的诗学渊源,发前人所未发;分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精辟而深刻;并从学术史角度勾勒出元好问诗歌的接受轨迹,为元好问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从人格情性和诗作自成一家上对其进行了标树 ;同时对其诗作格调、用语、结构、笔法等方面审美特征展开了辨析 :对其诗法渊源及特征等也有论评。这为后世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比喻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用来分析诗歌审美模式的演进状况。经分析,北宋诗歌比喻模式演进的轨迹为,人工化程度总体高于唐代,初期直承前朝而人工化程度较高,中期发生新变,晚期复归晚期风格,与唐代诗歌比喻模式演进的轨迹基本一致。中期新变呈现高度人工化模式与倾向自然模式并行的现象。王禹翶、西昆诸子、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等诗人自由地选择了不同的审美模式,各自探索发展道路,创造出了丰富多样、富于新意的比喻,显示出北宋诗坛深厚的诗学积淀和多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