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漫议北大历史定位问题萧超然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巨变,北大巨变。在这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共铸辉煌的岁月中,北大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历史地位,作出过何种贡献呢?这个问题,当然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讲清楚的。去年12月,我在为北大校刊(百年校...  相似文献   

2.
读了《民国那些人》,重现北大老校长、老教授以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再一次触摸、感觉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北大的以及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学术传统、精神传统,再一次倾听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声音",以便于我们更清醒、更真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和今天北大与中国知识界的现实。没有生命承担的学术,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有承担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精神,就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民国那些人"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体现在这一代身上的"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北大精神,所要倾听的北大真声音。今天的北大人,不仅有继承北大精神的责任,还有克服北大的历史积弊,成为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的更为健全的新一代北大人的使命:这都是"后死者"应有的历史承担。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但是"北大人"和"清华人"之间,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大起。清华人挺起坚实的胸脯说:在两校无数次的对抗赛中,  相似文献   

4.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在任期内实施他的"学术救国"与"道德救国"理念。蔡元培对北大师生的道德革新,虽然主观上没有鼓励北大师生参与政治的意图,却在客观上养成了北大师生的参政意识。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仅促进了国际和平潮流的出现,还激发了以蔡元培为首的北大师生的参政热情。至此,蔡元培对北大的"道德革新"运动与一战后的国际和平运动形成互动,进一步促使北京大学介入政治领域。五四运动前夕,蔡元培一度尝试让北京大学远离政治纷争,但是学生参与爱国运动已经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为此,蔡元培与时俱进,对学生界提出一个新的政治口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北大担任校长时不拘一格广聘合格教师,实行"兼容并包"聘任制,又制定并坚守"兼容并包"聘任的原则,在北大实行革故鼎新,开创了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多元化学术格局,这对当今我国高校用人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岗位聘任制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的十年时间里,以民主方式取代专制管理治理北大,成效卓著,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蔡元培"教授治校"体制改革,通过分析其与现代大学制度中"教授治学"理念的异同,进一步阐述"教授治学"的意义,提出了"教授治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予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终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坚持正确的人文导向,贯彻"双百"方针,依托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体现北大的水平,在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坚持北大严谨的学风。学术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学术理论水平面前人人平等。本刊继承《北京大学月刊》和《国学季刊》的传统,编辑部全体同仁遵循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精神,改进作风,努力提高所刊载文章的学术质量和理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一本在内地和香港都不多见的新书——《青春岁月在北大》,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数十位1957年人读北大哲学系,1962年毕业,少数继续留校当研究生的"老北大"们,分别撰文而结集成册,共25.4万字。该书主编陆学艺教授,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对中国"三农"研究和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饶有贡献。编委中有牟钟鉴教授,冯友兰和任继愈弟子,曾给政治局和常委们讲课的宗教哲学家;陈瑞生教授,井岗山红军之后、革命风云小说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历来人文荟萃,学术传统悠久,不仅提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大力提倡艺术,书法艺术自然占有重要地位。1918年,北大举办书法、绘画展览,成立不满一年的书法研究会成绩斐然,得到蔡元培的称赞。1979年,“燕园书画会”成立,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北大书法交流切磋活动,还与日本现代书道研究会举行书学讨论会,并交流书艺。可以说,一代书家正活跃在北京大学这片学术文化园地。文化艺术的发展在于积累。将反应北大学者深厚学养的书法作品——这些无疑是北大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搜集起来,整理出版,贡献给社会,实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开拓性文化积累工作。北大出版社梁惠陵不惮辛劳,毅然主动担起这一重任,寒暑易节,经过整整一年的奔波努力,终于大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以来,在有北京大学信息中心之称的“北大三角地”,每天都贴出两张“征稿启事”,向“北大边缘人”征集他们在北大的故事。此事立即成为北大校园内外的热门话题。 何谓“北大边缘人”?“北大边缘人”们自己给出的定义是:未具北大学籍和户口而在北大旁听、进修、工作和生活的人。 北大的燕园作证,“北大边缘人”由来已久。北大包容和造就的“边缘人”,充实了北大的历史华章,点缀出未名湖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的批胡,北大不是"主力军",无论数量质量都不及"偏离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得以置身于一套与‘胡适派’完全不同的文化秩序"的山东大学。北大学人的批胡,总体说来是感性多于理性,陈述多于论辩。他们确有他人不具的长处:能在三言两语之间,揭发外人不知的事实细节,还原被匿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关于文学写作能否教授的争论,大抵源于北大前中文系主任杨晦"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一语。近年来由于复旦、北大等相继招收创意写作硕士更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写作"的丛书,肯定文学创作是"有章可循"的。英美国家的大学普遍开设有创意写作学位的项目,而作家驻校传授文学经验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相似文献   

14.
<正>8月6日下午,出席本刊和北大纵横共同组织的论坛的十多位专家、企业管理者,与本刊编辑部人员一起,结合工作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如何做好企业培训"这一主题,畅所欲言,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论坛由北大纵横合伙人戴桂礼先生主持,本刊社长/主编闪中明莅会致辞。本文系根据论坛现场录音加工整理精选并加以点评而成。在此向出席论坛奉献智慧的各位嘉宾和对本论坛给予大力支持的北大纵横公司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15.
周彬在《叩问课堂》曾提到对一位高中教师的访问。这位高中教师以"力争培养二三十个清华或者北大的学生"为"人生无憾"的目标,并以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记者们的目光。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储备人才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这样的选择让人难以相信,但周浩这样做了,并且"毫不后悔,很庆幸"。弃北大而读技校,这样的标题,一经曝光,就引起无数议论。从传统观点来看,北大  相似文献   

17.
重构中国大学精神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与美国高等教育的"三A"原则一脉相承,继承发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三A"原则,并由此审视中国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重构关键在于实现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和坚持民族文化的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断想     
一 看中央二台的"对话"节目:《对话北大·耶鲁校长》.其中北大校长说学生的第一任务是学习;而耶鲁校长说,学生的第一任务是要培养质疑一切的品格."质疑一切的品格",说得真是掷地有声!我们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种"怀疑精神",我们习惯了唯书、唯上、唯老师,这种"习惯"扼杀着我们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有打破信息不对称的趋势。由于制度性特许而获得先行地位,"北大"与"清华"为首的两个高校集团的竞争性自主招生,不仅发生于联盟内部,更影响到外部即高等教育整体,无论在广义或狭义上,都只加剧优质生源从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大学地位的演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在各相关主体的博弈和体制与机制变迁中进行,因此,教育选拔,首先选拔的是制度,其次才是选拔人。"北大"与"清华"自主招生之争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它用更宽泛的资源要素视野观照教育,从制度转型层面,撬动了我国高教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若干改革。  相似文献   

20.
黄思路,一个具有一点传奇色彩的女生,众多被保送到北大的学生之一。但是她的故事有一些特别,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她没有给我们列举自己得过的竞赛的奖项,而是讲述了很多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小学时候,因为比对手会削梨而最终赢得了学校的"全能大赛",5年级时和初中学生比赛,规定选手们要先用筷子从玻璃杯中夹出两个玻璃珠子,才能站起来抢答问题。她因为两岁起就开始拿筷子,所以虽然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她不知道,可是只要她知道的,十个人当中绝对是她第一个回答。她因此得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一切也就是她所说的"功夫在诗外"。而这一切却促成了思路被保送进入北大。 但是,看完黄思路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保送北大绝不是终点,对于黄思路这样的学子来说有了这些诗外的"功夫"人生才开始扬帆起航。不知这些是否能够给予那些梦想着被保送北大的孩子和家长一点启示。 --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