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金代是典型的渔猎、农耕经济政权。建国前,女真族的农业处于原始阶段。建国后,金代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农业经济出现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代由于推行了一系列的和农政策与措施,致使东北地区农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特别是长城以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工作,是从辽代开始的、从阿保机开始的辽代诸帝,都很关心和重视农业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从而使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蒲峪路古城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是金代的重要门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其设置于金朝海陵王时期,于元仁宗时期被废,前后存续了百余年。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蒲峪路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故城城址内有官衙城址存在,在探究古城历史成因分析古城史学价值的同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水灾是清代东北地区发生最频繁的灾种。清代东北地区水灾流布范围广,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农田被淹,土地荒芜;农作物收成减少,粮食歉收;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劳动力缺失等,均为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农业生产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 ,必将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差异很大 ,因此 ,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概要阐述东北地区农业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影响及未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以粗放型为主,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思想保守、农村发展落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东北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切实推进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转变农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实现东北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对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东北地区粮食流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商品化、开埠通商及交通变革的必然结果,从地方集市、集散市场到出口商埠,构成了东北地区比较完整的粮食流通网络,它的形成打破了区域封闭落后的状态,把东北地区的农村经济与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也为当今东北农业及粮食流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金代(1115—1234年)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据史书记载,除了路、府、州、县辖下的民户以农为业,许多军队也实行屯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北方各地出土的金代农具极多,尤其是黑龙江省阿城一带,种类、数量都很丰富。目前已知的计有:犁铧、(钅尚)头、耧、耙、镢、镐、镰、(?)、铡刀、垛叉等十几种,形制上已接近现代工具。  相似文献   

10.
农业特性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农业具有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三个特点,决定了农户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指出农业具有产品贡献、就业贡献、社会安全保障和休闲等功能。农业的外部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农业已经受到限制。社会学从产业结构和农业功能的角度理解农业,认为其更多地体现为公共产品性。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四个特性:农业产品的提供具有社会性;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产品消费的必须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对农业负有支持和保护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分析洞庭湖湿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湿地农业开发的现状 ,指出湿地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湿地农业开发利用构想 ,对实现洞庭湖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运用2005-2009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BCC-Ⅰ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评价了皖江城市带的农业规模收益和投入产出效率,并利用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计算了各指标的投入冗余率。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总体情况乐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规模效率水平不高,区域间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不均衡,存在投入不足现象。其中,六安、宣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最后,基于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DE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DEA方法对全国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分析的结果说明,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收益的相对有效性差异较大。对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分析得出的农业发展效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从非有效到有效的调整数据,可为我国区域农业生产科学布局、规划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使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达到相对最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和甘肃两省为例 ,对种植业区域分工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两省种植业区域分工均与本省的农业经济增长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因此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以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布局为核心 ,通过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逐步提高各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分析区域农业产业优势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区位法(LQ)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及内部各行业(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种植业、牧业、渔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南昌、九江、鹰潭3个市区外,大部分县(市、区)的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背景区域,通过区位商比较阐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市、区)农业优势所在。根据农业区位商的结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即:种植业优势布局(包括优质粮食、油料、棉花素菜等生产基地)、林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果业和茶叶种植基地)、牧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和水禽养殖基地)和渔业优势产业,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曾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限制了土地产出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分析区域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和成灾面积的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变化以及对土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自然灾害产生的实质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实施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徽成盆地自古是川蜀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该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在清代,徽成盆地的农业开发呈现出新的特色,外来人口的迁入和新作物的栽培与推广使得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徽成盆地开发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概况分析,从微观角度利用家计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家庭负担率、现有土地面积正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而食品支出比重、非农因素负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意愿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有所差异;皖南、江淮地区和皖北的农业经营主体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差异。基于此,提出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非农技能、政府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人均农业就业人口生产总值(PEO)、农业单位投资产值(PIO)以及农业单位面积产值(PAO)作为农业转型的衡量指标,使用人均经营耕地面积(PCA)作为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指标,通过静态面板估计和动态面板估计的方法分析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的变化对人均农业就业人口生产总值和农业单位面积产值的增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农业单位投资产值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可以看作是由农业产出可持续性、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农业社会可持续性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论文构建了农业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了湖北省17个地市区的农业生产系统及其四个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另外还定量评价了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