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素养是当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当前学校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存在偏差,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科学哲学观的片面性。科学哲学旨在探究科学本质,考察科学的存在论和价值论基础,对科学进行哲学反思和超越。因此,应端正教师科学哲学观,进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哲学融入科学教师教育,在宏观上需要转变教师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在微观上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利用侦探小说诠释科学哲学核心概念,结合科学史阐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为各科教师讲授相应的学科科学哲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作为科学教育的高端教育,高等理科教育应理解科学的本质,更新课堂教学理念,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高等理科课堂教学目标观;转变目前单一的理论课上传授知识、实验课上验证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力实施探究教学,在知识建构中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深入开展STS教育,在知识运用中突显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创业型、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经典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钱学森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哲学是科学技术部门的最高概括,它指导一切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通过桥梁(部门哲学)来实现。在科学发展初期,科学的认识由以归纳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探索性的假说-演绎为主。机械论的认识论和还原论的方法论是经典科学研究中的主导观点与方法。经典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逐渐转变为科学技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务实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树立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开拓创新、独立思考,培养敢为人先的科学气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为指导,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所理解的科学思想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思想史是一个特殊的知识领域。它是“史”,是史学的一部分,属人文学科;它是自然科学史,又属理科。它研究的是理科的内容,用的是史学方法,又需要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活动史是科学思想史的基础,科学思想史是科学活动史的提炼。科学思想史研究是科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结构与逻辑结构的统一、历史再现与理论建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论证了科学哲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概念为中心,以科学本体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史哲学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逻辑结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正确的方法是科学之魂。教学中如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让学生掌握探究新知识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凭借其形而上学的天性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两者的混沌统一到中世纪的简单分化,从近代科学引领了哲学的方向到现代两者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哲学与科学都曾经傲视群雄,但最终都发现自身有无法克服的局限.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解释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自身展开存在的过程中.用哲学去思考,用科学去改造,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与自身的存在本性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生物实验常以技能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自主性、探究性和设计性的成分。但实验的自行设计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主阵地,也是生物教学的灵魂所在。本文意在学生初步习得生物结论性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从科学结论到科学探究过程的转变,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和"做中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追溯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走向结盟融汇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分析基础重建的科学革命这一危机和稳定交错的激荡过程,梳理当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可知,存在着人类观察时空的变迁、世界构成的变化、科学家与哲学家一体化、科学哲学学科群的逐渐形成等方面的进展特征,从而也印证了科学与哲学建立新型的结盟是历史和逻辑的契合.为此,科学和哲学的结盟既要从科学主义解脱出来,又要注意二者的匹配度,从要素、结构、功能诸方面考察二者所形成的系统关联并找到结合点,最终从哲学角度助力科技创新,为中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乃至未来的科学革命,寻求更为坚实、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国外ICT支撑下的科学学习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ICT在学校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深入。ICT支撑下的科学学习环境在培养学习者的科学认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章基于ICT支撑下的科学学习环境的概念和作用,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国外ICT支撑下的科学学习环境最新研究成果,将该环境分为三类:基于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的科学学习环境、基于TMBI(Technology-enhanced Modeling-based Instruction,技术支撑下的建模教学)的科学学习环境以及基于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的科学学习环境,重点对各种环境的作用、特点、研究趋向及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为我国科学教育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分别并且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二是以世界的形成过程和构成作为科学技术分类的客观原则,在人从事的所有横向活动中,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三是全面科学技术纵向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之间形成反馈环节;四是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呈现为“动—静—动”的无限序列。领会并落实马克思的“全面科学技术观”,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科学知识本性问题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所讨论的问题,布尔迪厄在《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在“清点”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布尔迪厄凭借场域理论分析了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指出科学是一种让某种发现面世的构建。这种建构主义的视角并不新颖,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让人耳目一新。针对其中的社会科学亚场,作者认为,只有用反观性这个武器才能增强其自律性,从而维护其合理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的工具理性价值观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价值观的主流。在分裂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而且科学技术领域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以及优秀的科学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注重穷根究源的理论探索以及发掘科学自身的美与价值,呈现出一种为科学而科学以及追求科学自身价值理性的科技价值观。工具理性的科技价值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盛行,与价值理性的科技价值观并驾齐驱,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以近代科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为线索,在理清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基础上,着重从近代科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学说和思想,特别是形成的研究方法,概括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阐明近代科学的发展与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寻求人类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科学的进化或科学的革命具体表现为科学实在概念的根本变革,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科学家的外在自由和内心自由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对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爱因斯坦科学观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化科学的认识,优化科学的要素,改善科学的条件,推进科学的发展,加快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牛顿是近代科学之集大成者,他的成就与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划界标准。而牛顿同时也是生活于英国17-18世纪真实的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整体性必然体现在牛顿的科学活动中。因此,科学划界并不应被看做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它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化,这种时代性,正是科学划界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科普作品已是自成一类的观念形态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类文本。按照传统“文以载道”的规律,科普作品作为“文”本,必然承载各种科学之“道”,因而,科普作品之“文”与“道”,必然具有相异于其他文本的“文”与“道”的独特处。本文着重从哲学解释学观点出发,运用传统“文”、“道”关系理论,对科普作品的“文”、“道”关系做出了粗略的分析与界说。这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欣赏、评价和研究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19.
邱敏先生的新著《六朝史学》,以史学为载体,系统地论述了六朝时期的史学成就,是一本具有鲜明特点的力作。该书在充分利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探究六朝史学的来龙去脉及兴盛原因,填补了六朝史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方法论对科学活动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发现和科学检验所遵循的基本规则,并为科学预测和科学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我国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发现和科学检验这两个阶段,而对科学方法论的应用阶段———科学预测和科学决策———的研究则较为薄弱。本文通过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与决策科学的比较,认为无论在决策科学的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决策科学的方法上,证伪主义方法论对决策科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