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与林产品贸易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说明了未持有和持有森林认证的代价,并分析在何种情况下理性的林业企业会申请森林认证以进行林产品贸易。认为推动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行为与林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规范森林认证手段、改善林产品贸易发展环境、培育专业化的森林认证和林产品贸易人才。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森林认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认证又称FSC认证或木材认证。开展森林认证,有助于推动林产品贸易与国际接轨、扩大林产品对外贸易;有助于建立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目前我国开展森林认证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推动我国森林认证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尽早建立与FSC互认的认证体系;强化政府监管,规范森林认证市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应对获得森林认证的出口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努力争取FSC认证,避免市场过分集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森林资源管理的行政许可证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森林资源的管理日益重要。笔者从政府的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个方面来讨论林业管理的行政许可证制度问题,并根据森林经营和林业产权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管理的行政许可证制度,通过森林采伐限额、林权证、碳排放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制度的建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动我国商品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 ,但也不能忽视商品林业的发展。只有将商品林业建好做大 ,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等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 ,从根本上缓解其对生态建设的巨大压力。该文针对商品林业建设提出取消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 ,落实产权 ,放开商品林经营 ;推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开放林地市场 ;改革价格与税费制度 ,减轻森林经营者的负担 ;提高林业补贴 ,加大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的贷款 ,拓展商品林业对外融资渠道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全方位吸引社会资本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大、中型工业用材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 ;推进森林产品认证制度 ,实现商品林可持续经营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商品林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 ;长期稳定林业政策 ,增加林业政策透明度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大力发展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政策,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矛盾,在分析林业政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要重视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积极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积极改革林业税费;充分发挥科教和法治的支撑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重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并运用重庆汽车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寻找影响重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政府、环境与市场是重庆市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驱动力,而随着产学研合作力度的不断增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却越来越小,且提高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发起的一场"自我革命",它必须具备强大的动力并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才足以克服各种阻力.文中分析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力结构,并以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取得的显著成果为例,说明地方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是构建科学有效动力机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软件产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是持续提升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源泉。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在对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5个内部动力要素:企业 R&D 投入、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家精神、企业科技人才和企业文化,以及4个外部动力要素:软件产业基地、市场需求、政府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探讨了各个动力要素对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建立了因果关系模型图,分析了反馈路径。在反馈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发起的一场“自我革命”,它必须具备强大的动力并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才足以克服各种阻力。在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力结构中,中央领导机关的规制部署和人民大众对服务型政府的呼声是直接动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是间接动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可以这样表述:领导层的危机意识、进取精神和使命感使改革长期保持强劲的推进势头,强有力的执行机制是改革推进的保障,良好的改革效应构成改革持续推进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企业慈善捐赠是我国慈善基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慈善捐赠的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目的理性下的企业自身战略发展动力,合法性下的外部生存环境动力,价值理性下的社会责任动力.这三个动力要素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遵循公益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利益兼容原则.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动力机制的构建:培育企业慈善文化、完善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促进企业与慈善组织合作,以促进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导致相当一些企业滑落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因而建立对企业执行人的权力约束机制,采用新的程序要件协调制衡权力,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便能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2.
群众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监督形式,但受机制不健全因素的影响,群众监督的应有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要把群众监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群众监督的相应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教育机制、权力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等。要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培养群众的监督意识,增强群众的监督能力;通过建立健全权力机制,使群众的知情权得以充分实现;建立健全动力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群众的安全与自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城镇发展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小城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特点,但从根本上它们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动力因素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小城镇发展的本质入手,着力分析小城镇的深层发展动力,阐释了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并由此试图揭示不同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的社会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社会分配和保障制度弱化了政党的软实力。而政党必须在做好硬实力建没的同时,注重自身软实力建设。上海市闵行区大走访活动增强了政党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政党的亲民性、包容性,树立了政党的良好形象,从而有效增强了政党软实力。可以从大走访中取经,从方式方法、成员结构、增加利益表达途径、制度层面等增强执政党的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党内权力制约协调机制的构建应遵循放权原则、分权原则、确权原则和限权原则。中央应该向地方尤其是向基层下放权力,将扭曲的权力授受关系复位。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应有明确的行使主体,三权的分工要科学、适度,三权以及每一种权力内部的次级权力的边界应该明确、清晰。分权之后,所形成的各级权力体也应该受到限制,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多元限权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比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将人类历史上的权力制约机制归纳为以下三种 :( 1 )以权力制约权力 ( 2 )以道德制约权力 ( 3)以权利制约权力 ,并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解说和比较这三种制约机制的内涵与原理 ,寻求它们可能给予今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应与行政权力同生共存.而要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包括法律机制、权力机制、道德机制、权利机制,这四种机制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从而达到防止权力恶性扩张和异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权力腐败及其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是权力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 ,“腐败”一词常作为“权力腐败”的代名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是权力者、权力的对象和权力所处的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监控不力、惩治不严是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法律监督机制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系统 ,它包括防范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惩治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它们构建了一个全面、协调、有效的反腐败机制。因此 ,完善反腐败的法律监督机制 ,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滋生的土壤 ,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发生变化分析入手,提出甘肃电力市场运行模式。同时就新电力市场模式对甘肃发电企业运行机制的要求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包括新电力市场模式下发电企业机制和体制改革、发电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上网竞价策略等,促使发电企业通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20.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各地在权力阳光运行方面进行的创新是初步的,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推行阳光政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建构完善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