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民族认同表现为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其他成员的亲近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宗教总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虽然民族认同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宗教总是民族认同的一个因素.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宗教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宗教对不同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为滇藏缅交界多民族聚杂居地区.历史上,傈僳族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强势,形成同区域内其他民族对傈僳族文化普遍认同的历史传统.20世纪以来,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对基督教文化的认同,加速与强化了对傈僳文化的认同趋势,增强了宗教认同、民族认同与区域认同三者之间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动性,其中以混融并超越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区域认同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包括文化认同、种族认同、宗教信仰认同、思想认同四个主要方面。在文化认同上,美国经历了从WASP文化、熔炉文化到多元文化的历史过程;在种族认同上,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种族主义、白人民族主义、本土主义和排外主义思潮和政策,其间涉及人种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和移民问题;在宗教认同上,美国走过了基督新教主流、基督宗教多元化和信仰多元化的道路;在思想认同上,形成了一个从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民族到统一民族思想和思维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疆和中央政权两千年的关系史是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基础,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维吾尔族在民族心理和行政区域观上已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内在需求。抵抗外敌入侵的历史事实和近期墨玉县、和田县万人搜捕暴恐分子的事例表明隶属中国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共识。与此同时,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泛滥的背景下,中亚极端宗教渗透衍生的宗教分离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构成了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自身困境。  相似文献   

5.
个人认同通常分布在单一身份认同到叠合身份认同两端之间。不同身份认同状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重大的社会后果。人们在认同行为中既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民族、宗教群体以及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通常会改变人们在认同上的收益和代价,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认同状态。中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一些内容不利于叠合身份认同的形成,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建立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上升很快,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宗教认同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合理调整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主义在"人-神"关系方面是矛盾对立的,两者的结合也是情境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诉诸神权价值,鼓吹建立超越民族与国界的极端神权国家,而民族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在世俗价值导向下建立民族国家或获取世俗民族权利,其极端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虽歪曲滥用民族自决权进而企图实现"一族一国"分裂目标,但其总体价值取向仍属于世俗范畴。在新疆,宗教极端主义是一种神权价值与世俗民族分裂主义相结合的矛盾混合体,在这一混合体中,民族分裂主义居于主导地位且是宗教极端化的主要推手。因此,当前新疆宗教"去极端化"问题的核心在于价值认同,其关键突破口在于合理利用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之间的矛盾,抵制民族分裂主义的重点在于增强和培育中华文化的同质性,抵制宗教极端主义的重点在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和坚持宗教中国化的进程,构建和培育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五个认同"的中国价值。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核心应该包括人们的价值观、语言、宗教、传统以及习俗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特点的人类社会群体,是一个由浅层的文化和深层的民族意识组合起来的共同体。民族与文化密切相关,民族人民创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点。文化认同可以促进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国际间真正值得注意的不再是"国家",而是植根于过去宗教渊源的"文明"。所以,文化核心在民族认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经历了自我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国家认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认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心态表现形式:自我认同心态是觉醒心态,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心态是觉悟心态,对国家认同的心态是觉知心态,觉醒心态是自我及其相关血缘关系至上的心态,觉悟心态是自我归属的民族和宗教至上的心态,觉知心态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公民心态。回族通过国家认同心态的生成,一方面与其他民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一方面将内群与中华民族相统一,将个人吸引与社会吸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传统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云南省边境地区傈僳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现状,结果表明他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一方面他们在与国外同源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比较看重民族因素,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国家认同又优于其民族认同.有鉴于此,引导傈僳族实现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经济方面切实促进这一民族的发展,缩小其与内地民族的经济差距,以构筑其国家认同的根基;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他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文化方面挖掘傈僳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引导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傈僳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基督教开始在云南地区传播,原始宗教在傈僳族社会的核心地位逐渐动摇。该文在传播学视域下将傈僳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传播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怒江傈僳族宗教信仰变迁的深层原因:1)基督教教义表现了普世宗教的巨大包容性激起傈僳族人的强烈共鸣;2)基督教入世宗教特征使其能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两个方面对傈僳族宗教信仰产生全面的影响;3)基督教立足于贫困社会最底层多途径的传教路线,使其在傈僳族社会中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13.
这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有关中亚东干人的田野民族志,可以说是英文作品中研究东干人的先行之作,内容涉及东干人的分布、来源、农庄、语言、饮食、服饰、婚姻及家庭、民居、宗教、个性和民族主义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铺陈,反思东干人的未来。文中提出的东干人的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族群关系、语言和宗教等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变迁,似乎有了新的答案,可以进行历时性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傈僳族是我国西南边疆迁徙活动较为频繁的跨界民族之一。文章运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以在中缅北界地区生活的傈僳族为例,力求在社会变迁的历史和现实中对其生计方式的转换进行讨论,将跨界迁徙和游动与生计方式变迁联系起来,强调族际交往、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对生计方式变迁造成的影响,兼而讨论生计方式变迁与国家管理模式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傈僳族新创文字自1957年创制以来,至今历经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选用何种文字作为傈僳族的通用民族文字,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争论的焦点,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是从文字使用的现状调查来看,老傈僳文的使用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在民族与宗教政策上,利用娴熟的政治手腕,注重怀柔与牵制并行,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他们分而治之,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同时,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反对门宦制度及“泛伊斯兰主义”在新疆的传播。通过以上措施,在他统治时期,新疆的社会政治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政策,虽然有实用主义的特征,但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形态下保持了新疆的统一与稳定,粉碎了外国势力的企图,维护了祖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云南怒江傈僳族妇女与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傈僳族自原始社会母权制没落之后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 ,无论是原始宗教还是祖先崇拜 ,都必然在其宗教信仰的内容和方式上渗透着性别歧视 ,这些都对傈僳族妇女发展起到了压抑和阻碍作用 ;而基督教在傈僳族地区的传播 ,却对妇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 ,虽然许多傈僳族妇女信奉基督教 ,但基督教同样轻视、蔑视、歧视妇女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存在复杂的关系,尤其伴随着国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急剧变化,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局部地区被凸显出来,成为我国边疆治理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难题。因此,必须将边疆地区出现的认同问题纳入我国边疆治理视野之中,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有效整合,以确保边疆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族群都有一套区别于其他族群的个体身份认定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族群内的个体从降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在随后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身份。这种个体身份认定制度是同一族群关于自身和世界认知结果的表述,同时也是构成族群认同的基础。通过分析裕固族个体身份的基本构成,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民族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结果,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关于这一族群“他们是谁”、“他们从何而来”这样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将民族关系理论推进到中层理论并进一步实证化,从民族意志和认同倾向两个维度的交互关系切入,民族关系可分为争论型、和谐型、争夺型与互惠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人口迁移、居住格局、社会同化、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而民族认同极端发展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国家一体化。因此,对城市化与民族关系之间的机理也应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