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与意境是一对姐妹范畴,它们的生成、发展、渗透和演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考察它们的演进历史有助于了解中国美学史的发展特点。1 “意象”作为一个独立美学范畴,合成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它的原始思想渊源实本于《易传·系辞》“立象以尽意”,系指卦象的制作及本质在“尽意”。古人把卦象视为人文之先,故刘勰《原道》云“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人文有别于日月山川天地自然之文,在于它是圣贤仰观俯察、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的产物,有主观神志意识存内,故构思时必先凝成意象,然后方能立象以尽意。刘勰正是依据此理,指出文学构思先是“神与物游”;及至两者交互为用,相与契合,始可“窥意象而运斤”,把观念形象物化为文学形象表达作者的情  相似文献   

2.
论苏轼词中的意象与理趣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质素。在诗歌中,凡是涉及到写景叙事等所有心曲的外在表现都可以用“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意象来表达。正如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可以说,诗歌以意象的存在而存在,也因意象的生发而升华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刘勰艺术“意象”论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继承前代哲字和美学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意象”这一艺术创造中的重要问题。“意象”论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特征。刘勰从艺术创造的动态过程具体分析了“意象”的意义,艺术构思的结晶是“意象”的内在生成,语言对“意象”的物态化是“意象”的外在实现。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正纬》篇是针对谶纬而作的。刘勰以“宗经”思想为指导,按经验纬,指出了谶纬的虚伪诡异、乖道谬典。然而,刘勰对谶纬的认识还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其对谶纬的批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刘勰是以“宗经”而“正纬”,但是刘勰“正纬”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文”上。因此,《正纬》篇在指出谶纬的“无益经典”的同时,又从“事丰”和“辞富”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谶纬的“有助文章”,提出了“酌乎纬”,这正是《正纬》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一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想象是一种神妙的精神活动 中国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在堪与亚里斯多德《诗学》嫓美的《文心雕龙》中,曾把超越时空的艺术想象称为神妙的精神活动——神思。但我以为,艺术想象的神妙性不仅在于它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超越身观限制;“而且在于它一旦飞腾到“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就会热情沸腾,灵感闪光,促使意象升华,并外化为情采相济的语言艺术,诱发读者的情思。这样,由灵感催化的意象才不会僵死纸上,而是以强烈的感发力推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6.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一千四百年前,刘勰就写道:“窥意象而运斤”.七百年前,胡应麟也写过:“古诗之妙,专术意象”.在刘勰以后约一千三百年,胡应麟以后约六百年;在西方,在英美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批不满其固有传统的青年,他们把眼光转向东方,从中国古诗(还有日本俳句)中,发现新大陆似地发现了意象,于是争相介绍、大力研究,一时蔚为风气,这就影响到他们写出了一批与其传统大相径庭的、富有新鲜气息的“新诗”.这一过程,孕育培养了独步一时而又影响深远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8.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的显现。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生命意识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和文体论之中。其中,在“论文叙笔”的文体论中,刘勰以宗经、溯源、矫讹、趣新的生命意识创造了风矩骨采、金相玉式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诗歌中的细胞,理解它的内蕴和功能对欣赏诗歌和诗歌创作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明确地将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语,并在审美范畴中应用.对意象的艺术特点作了更明确说明的是今传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他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认为意象是一种主客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人对意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国的古诗因形式的限制.追求含蓄的意境,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自觉达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意象一词产生于先秦两汉 ,从“象”到“意象” ,主要是在哲学范畴内的讨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引入文学范畴 ,主要是指文学构思中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交融后 ,产生于作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 ;大约从明代开始 ,对“意象”的阐述逐渐接近现代含义 ,即指通过作者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 ,融会了主体意趣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