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时间”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时间,是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历程。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时间的截流权,通过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然而剩余劳动时间必定是异化的劳动时间,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自由时间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设定超越资本、消解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界限的自由劳动时间概念,凿通了通往自由王国的时间隧道。  相似文献   

2.
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从不同的利润率出发,可以得到同样的利润率,但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率,因为工作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价值转形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提出“账面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来考察根据资本家的财务报表计算的“剩余价值率”。源于价值转形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转形账面剩余价值率”;包含资本家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由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息税前)利润量直接计算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竞争账面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因此,可以首先确定所有生产工人的总劳动时间,然后再确定所有生产工人为自己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计算(真正的)总的剩余价值率。随着价值转形过程被垄断所破坏,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差异被保留甚至扩大,一字曲线就变成了微笑曲线。  相似文献   

3.
构筑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和范畴系统."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劳动--活劳动--剩余劳动”范畴序列的每一次限定,都导致"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序列的升华和在思维行程中"具体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剖析,揭示了资本的秘密;那么,封建主剥削农民的秘密在哪里呢?马克思说,在于地租,“地租在历史上(在亚洲各民族中还是在最大范围内)表现为剩余劳动的普遍形式,即无偿地完成的劳动的普遍形式”。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原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封建主攫占农民剩余劳动乃至必要劳动的这种“普遍形式”,常常又有种种特有的表现形式。黔西北民族地区地租形态的多种多样,则是这些奇特形式的一例。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一条规律”的提法,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贫困只看作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内容或规律作用造成的后果之一。贫困是与财富相对的经济范畴。无产阶级的贫困与资本家阶级的财富是同一根源,彼此消长,对立统一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二者从本质上来讲,无非是工人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  相似文献   

6.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大量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也是价值,所以科技和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凝聚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统称为物化劳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物化劳动应该是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7.
改革需要理论,理论本身需要改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既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发展,也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伍柏麟同志题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价值剩余”范畴》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伍文),旨在寻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这是很有意义的,给人以启迪。在此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与伍伯麟同志商榷。经济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自然有其本身特有的基本经济范畴。那末,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呢?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对象的《资木论》,其基本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专门用来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范畴。有人主张把这些范畴拿过来直接用于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伍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它既能用价值形式直接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者为让会所做的剩余劳动的特点,又能与其他社会形态中剩余劳动形式相区别。”在此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错误主张,井提出了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范畴应具备的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以“价值剩余”取代剩余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条件下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 学术界的提法有:净余价值,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剩余产品的价值,等等。 我认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这一提法比较可行。因为“社会主义”这个修饰语,改变了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本质内容为社会主义国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本质内容所代替。“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阶级关系,“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则是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和人民当家作  相似文献   

9.
围绕“剩余价值的流转”对《资本论》的整体理论结构进行梳理:第一卷考察了物质生产由“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构成,而“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第二、三卷分别讨论了剩余价值在“流通”等领域的流转及在产业利润、利息、地租之间的分割——这些都是在“此岸”的“必然王国”中的流转,而第三卷有关“自由王国”的论述则揭示剩余价值也可以由“此岸”的“必然王国”向“彼岸”的“自由王国”流转——与此相关,第四卷揭示作为剩余价值的时间存在形态的“自由时间”,只有从“真正物质生产”中游离出来并流转向“自由王国”,存在于“自由王国”中的包括艺术在内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才能繁荣发展起来——此即《资本论》的美学维度.作为剩余价值流转的一种历史性方式,资本不仅阻碍剩余价值流转向工人阶级,而且也阻碍剩余价值流转向“自由王国”,这种“双向”阻碍,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内在对抗性的两种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一、国际价值量的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国际价值这一范畴。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依据国际价值进行。并指出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①,即国际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国际价值的计量尺度。马克思从国民劳动强度不同水平的平均数出发提出上述尺度,同时指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②  相似文献   

11.
<正> “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社会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社会存在”范畴?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 什么是“物质”呢?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就是说,物质即是客观实在。物质即是对于一切形态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的科学抽象。什么是“存在”呢?人民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25页)说:“存在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感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照这么说来,“存在”和“物质”就是完全等同的了。  相似文献   

1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也存在着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关于二者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往往是初学政治经济学的人不易弄清的问题。一般教科书在解说这一问题时多用以下图示: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原来劳动日长12小时,其中6小时为必要劳动,6小时为剩余劳动,资本家为增加剩余价值,假定把劳动日延长为14小时,在此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仍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为8小时,如下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演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产产品如文学艺术产品具有商品属性这一点日趋形成共识。然而,对于精神产品有无价值即有无交换价值却停留在一个不适当的滞后层面。众所周知,确定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必须确定其是否用于交换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目前我国理论界乃至教育界仍延用一种与确定精神产品具有商品属性相矛盾的观点即“精神产品无价值”。 我国经济学术界和文化学术界有一些学者认为:创造性精神产品是“有价格而无价值”(无商品价值),其原因是精神产品无法按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其价值。精神文化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商品属性,主要是精神产品中的物质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在没有附会于它的物质载体或物质承担之前,无法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实际上它只是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的元范畴是“实践”.“实践”是与人的“劳动”紧密相关、甚至二位一体的概念,而“劳动”曾被界说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反映“社会关系”的,所以,人的特性、本质又被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是万无一失的吗?如何准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重新检讨,希望对实践美学反思自身赖以立足的元范畴是否逻辑自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讲商品的价值时,总是指的数量可以由人类劳动来增加,生产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竟争的商品.这类商品的价值显然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但是对于象古书、古画、雕象等稀有商品的价值,又是怎样决定的呢?文章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种商品的必要劳动;二是指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根据社会对某种产品的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不同部门的必要劳动.对于稀有商品价值的决定,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两种含义,特别是第二种含义.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找到稀有商品的价格千百倍地高于它自身价值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和使用的抽象劳动这个科学概念,迄今为止在经济学界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可谓两说:“永恒范畴”说;“历史范畴”说。即一种主张:“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和具体劳动一样,适用于一切时代,是“永恒的范畴”。另一种主张:“抽象劳动”就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的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这两种观点无疑都是值得重视的。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持上述两说的同志只是片面强调各自分析的角  相似文献   

17.
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问题上,过去和现在通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讲法大体上是相同的,一些观点似乎已成定论。现在,我们拟对其中的几个观点做些分析,并提出我们的不同认识。一、在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假定无论工作日如何延长,必要劳动时间都固定不变,是个不合理的假定。在现行通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例如南方本、北方本、上海本和人民大学本中,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有一个定例,就是假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他们认为,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前提下,由于工作日延长,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才生产出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来。上海本是这样给绝对剩余价值下定义的:“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实践又主要是生产劳动的实践,“劳动创造了美”成了学界普遍公认的实践美学的观点。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没有分清这里的“劳动”是属于经济学范畴,还是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有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负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民”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理论前提是对一切神的批判;马克思对“人民”概念的把握是基于本体论层面;马克思把握“人民”概念的路径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坚持以现实的、劳动的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