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古代游观说略──古代“游观·人生·文学”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中国古代游观活动的基本状况,概括出帝王之游,游说、游学、求仕之游,民俗节日之游,宦游,商旅、军旅之游,漫游等几个主要的大类,以见古代游观活动的大致情形。  相似文献   

2.
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一种方案,方案就是思维得以进行的媒介.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这个思维活动过程的每个阶段上都涉及着抽象.抽象又与意象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艺术之思维及意象的陈述,以及应用抽象与意象的对比论辩,旨在阐释思维、意象及抽象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古代周易筮法应给予科学的剖析和评估,其中虽有巫术和迷信成分,但仍具有某些科学因素。运用控制论、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和逻辑的理论对之给出一种科学的、认知的和逻辑的假设性解释。这一古代的著筮法可视为由卦象变换、卦爻辞、现实背景知识三个子系统等构成的复杂大系统之演化过程。其应验率与子系统间的匹配协同程度相关。在逻辑上,这与基于“类推旁通”的综合概然推理相关。可见我们务必重视中国古代文化中周易逻辑和易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的研究,予以客观而科学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隐喻·语法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语法隐喻观的性质、认知机制及其与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之间这种继承与发展、因袭与创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法隐喻的隐喻学地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对范畴"神、形"、"意、法"、"道、艺"来探讨苏轼文论、书论、画论的同构。"传神"本是绘画理论的概念范畴,苏轼将之运用于对文学和书法的阐发,提出"传作者之神(人品)"的理论。同时以人论艺,提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认为观书如观诗,观诗如观画,观人即观书。就"意"与"法"而言,苏轼出于对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的重视,崇尚"意",同时注重"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而在"文"、"艺"与"道"的关系上,苏轼强调"艺"与"道"的"两本""两进"的原则,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源于其存在论根基。以“现实的个人”为存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的当代性。而“现实的个人”的形成则经历了“自我意识”、“对象化的人”、“现实的个人”三个阶段。与此同时,表征哲学存在论之现实性的“活动”也相应地经历了“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对象性的活动”、“生产实践活动”三个过程。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形成的隐密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西蒙·德·波伏娃是存在主义女性观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女性观是女性问题的唯心主义思想产物,它混淆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未能指出女性解放的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才是深刻揭示女性问题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游观是诗意化人生之实践活动.游观诗意化人生之价值主要表现为赏心悦目,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心胸,调适心理或生活节奏,感悟人生,激励怀抱和生活热情,意志力的考验和锻炼,性格气质培养和人格塑造,激发文艺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0.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起源于汉。据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其死后.一心保汉的周勃、陈平等人协力扫除诸吕,拥刘恒为主,立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文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又变强盛。因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于是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晚”同“宵”,正月又称元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