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文明的“脚步”与自然的“印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绵亘漫长的原始文明中,人类运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顽强地向自然界抗争,通过艰辛的劳动为后世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铺下令人缅怀的基石。农业文明的社会生产力一直处于低速发展中,对大自然的改造是温和的、渐进的,对自然资源有限的利用和不自觉的保护,为以后工业文明的巨大发展留下了一个充足的资源空间。工业文明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狂织式的飞跃发展,膨胀了人们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宏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强硬的、猛烈的、超量的,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应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文明──既开发自然又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只有把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阶段,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到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至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每个文明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作支撑。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黄色文明是一种原色技术弱势,自然强势,人与自然朴素和谐的文明形态;黑色文明是一种灰色技术强势,自然弱势,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则是绿色技术与自然协调互补,有机和谐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四个阶段。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为引导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从而使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作为人类生态文明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其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绿色的生态文明是人类走过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后,不断加深对世界和自然本质的认识,不断调整文化走向,转变情感认知和价值观,转变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新的、最先进的人类文明形式.经过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过程,发达国家饱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的困扰,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探索,认识到人类社会能否稳定持久发展,取决于人类如何小心谨慎地面对社会发展给自然造成的改变和影响,研究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谋求符合生态规律、为生物圈所包容的社会发展,应是生态文明观的根本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向自然学习,遵循自然生态的伦理原则和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 ,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 ,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 ,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 ,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 ,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 :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 ,类价值观与群体 (国家、民族 )价值观的冲突 ,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与生态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内涵着生态正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生态正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教训和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决定了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现实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因生态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其道德意蕴源于对道德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即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8.
工业文明高效率、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成就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其价值内涵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将主客体人为分离,视人类为自然的绝对主人,过于自信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能力,已成为工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诟病。将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共同价值诉求,这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理论思维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是第一个影响和支配了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形态,但不是所有民族共享的文明形态。信息—生态文明将是全人类共享的第一个文明形态。现在,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如何规划我国的理论思维建设极为重要。我们必须以建设信息—生态文明为参照系,重新解读马克思,解读当代世界的实际演进,重读、改造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开始进入信息文明发展阶段.前三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物质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而后一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信息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与前三种文明形态质的区别,不仅在技术系统的考察上存在物质与信息之别,而且在观念系统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可以这样说,从技术系统来看,人类由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从社会系统来看,人类由区域化文明进入了全球化文明;从观念系统来看,人类由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 与文明进化相随的"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渔猎文明时期的基本相适应,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冲突以致产生生态危机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引发哲学发展的"生态哲学"转向,文化发展的"生态文化"转向.源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生态观全面渗透和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提出,预示着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形成。而建构和谐社会不但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还有赖于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最终确立。这就是以“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生态理念在社会、自然、精神等三个不同层面与和谐社会的对接。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由于它对资源、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破坏,使工业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 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 生态文明将在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文明高度.我国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本国的国情,建设好生态文明,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明形态的演化与生态文明的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状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向新文明形态嬗变的关节点。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应当深刻反思以往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工业文明也带来诸如资源殆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使工业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如何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重庆工商大学2004级研究生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结合<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科学观等原理,就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树立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下为讨论的部分笔谈.  相似文献   

17.
西方早发国家的现代社会转型可以分为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两个阶段。西方国家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同工业社会的转型相伴相生,并促发了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启蒙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为契机,西方早发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从过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立思维转向了二者的协同思维,这对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文明看企业生态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活动同社会的整体发展密切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企业承担起应负的生态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生态责任是企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对市场的责任、对公众消费的责任。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强化企业的生态责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有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支撑。传统的工业文明消费模式不顾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在消费方式上,是一种挥霍型消费,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消费性质上,属于不公平消费,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在消费结构上,片面追求物质消费,而相对忽视精神消费,不利于人类身心全面发展。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迫切要求工业文明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本身 ;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 ,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不发达状态。建设生态文明 ,发挥后发优势 ,能够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又是该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关键的意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培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领导干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产业 ,对实现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