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民进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经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近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此 ,本文仅就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到合理有序的流动问题谈谈看法。一、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 (M .P .Todaro)认为 ,从西欧和美国的经验看来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释放出来 ,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 ,使城乡生产有明显的分工 ,促进了工业化 ,也促进了城市化。按照托达罗模式 …  相似文献   

2.
"民工潮"是指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民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种非均衡现象。这种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的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工潮"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剖析民工潮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认为民工潮的存在既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民工潮"现象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爆发了农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现象,论文在系统地分析"民工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后,总结归纳了"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传播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最后指出了农民流动管理政策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4.
“民工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内因,农村劳动力的政策的调整是外因."民工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公平竞争、公民权利平等;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保护伞"、"安全网"、"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已成为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而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有着重要地位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问题,特别是对农民的结构性流动来说,在目前还仅仅只是个开端,从人口乡城流动的角度审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种特有形式。民工潮的出现导致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重组,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民工潮引发的矛盾是工农矛盾、城乡矛盾在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民工的数量将会逐步增加,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矛盾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如何协调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将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基本特点及其走向;农村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对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口正态分布的社会意义。认为“民工潮”现象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是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契机,只能疏导,不能压抑和堵截;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提供了大思路和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股规模空前的“民工潮”。这种人口流动,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了冲击。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股“民工潮”,如何制订科学的改革配套措施,尽快实现我国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如何保证在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同时,避免在一些国家已出现了的“城市病”,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选择一条最佳的城镇化道路等等,是一系列有待  相似文献   

9.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高峰时期的一种指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领  相似文献   

10.
论相对剥夺感与民工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给中国的农村经济加载了沉重的历史负担.农村劳动力大量积压,造成人地关系紧张,以致进入1990年代中国城市出现了难以控制的民工潮.流动人口受落后的教育水平,贫困的经济实力等先天因素的制约而遭到城市人的歧视并逐渐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剥夺感.与此同时,城市的治安和社会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无疑这是与民工潮的出现有相关性的.而相对剥夺感在这种不稳定性中是否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呢?造成城市治安水平下滑的根源又在哪里呢?面对日益严峻的治安问题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相似文献   

11.
乡城迁移城市化是现代城市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研究乡城迁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有两种:政府主导的郊区城市化和农民自发进城务工的迁移城市化。基于两种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中的农民收入增长率使用拉姆齐模型研究了城市增长过程,研究表明:乡城迁移城市化之后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农民的最优消费水平而是政府强加的消费水平,城市化中的最优路径是类似于使农民利益受损失的"圈地运动"经济增长路径,政府购买不会对经济系统的均衡路径产生影响。此类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在同等条件下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平等的社会保障权,这源于城乡二元结构下一系列制度造就的城市与农村的分隔、居民与农民的不平等。在当下中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政府亦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农民工的平等社会保障权。  相似文献   

13.
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界定与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乡城迁移和农民市民化逐渐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农民既是乡城迁移和市民化的主体,又是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能动作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要求迁入城市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为此,"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概念体系需要深入界定。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乡城迁移的农民必须完成职业转化、身份转变、思想转换和地域转移四个方面的转化。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具有农村农民市民化不可比拟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二元经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人变为城市人,融入城市生活,建设城市,从而使城市向着更高层次迈进。而且,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领域,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认识“三农”问题的新视角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三农”问题,经济社会不均衡发展战略布局和“三农”不科学的事实发展是其根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指导;统筹城乡、统筹“三农”内部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进城农民的消极社会心理对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 ,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根本上是进城农民犯罪问题。本文分析了在落后、封闭的农村环境下 ,农民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 ;分析了进城农民固有的心理因素 ,以及在城市环境中引起的心理变化与犯罪的关系 ;并据此提出了优化农民社会心理环境 ,控制进城农民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受到城乡差距"推拉力"牵引的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他们涌入城市,意在摆脱贫困,却无形中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农民工"力图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心理上的排斥而造成的.因此,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是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困境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与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其建立与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城市居民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较全面的社会福利,而农民基本上被排斥在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会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权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平等地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民相对于市民处于弱势的地位,由此造成了二者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上的不平等,并导致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最终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与公正。只有实现农民社会权,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统筹发展理念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精华,它是基于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化乃至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如何使经济结构合理重组和社会关系有机整合的理论思考。它秉持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发展和在发展中利益分享的道义立场。其时代价值在于:一是创造性破坏主要体现在“以苏为鉴”的提出;二是创造性建设主要体现为部分解决移植苏联模式中滋生出来的问题和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征用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障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本文主要对现有农地制度以及农地征用和承包制度在加速城市化条件下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当前财政、行政体制下农地征用机制与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就业和社会保障安排,城市外来迁移人口的社保,户籍安排及其与农地关系问题等。研究认为,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机制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