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0年代以前 ,美国主要推行被动防御战略———即通过“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防止来自苏联的攻击。里根时期推出“星球大战”计划 ,实现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的转变。冷战结束后 ,美国出于建立单极世界的需要 ,对安全形势进行了新的评估 ,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变革 ,抛弃了其中过于理想的部分 ,提出并开始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以对付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  相似文献   

2.
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3.
随着美苏冷战的终结和两极格局的崩溃,世界进入各种力量分化和重组的过渡期。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90年代后正不断地重塑其对外战略,以适应来自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两方面的巨大变革。本文拟就此评析美国在冷战后进行对外战略调整的背景,其对外战略的目标、手段和局限性。一、战略调整:基于冷战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得以摆脱冷战阴霾,重新制订其对外战略,以取代曾经长期实施的遏制战略。90年代以后,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相继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但事实上,迄今为止美国尚…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全面控制西欧,同苏联进行对抗,建立世界霸权地位,以北大西洋区域国家加强“合作”为名,在西欧积极推行了北大西洋战略。这一战略赖以存在的前提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对于美国来讲,北约组织不仅是它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而且也是它控制、拉拢西欧,维护在西欧“领导地位”的主要纽带。因此,战后美国北大西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紧紧围绕着使西欧和美国结为一体,在服从美国利益的前提下同苏联进行争夺而全面展开。战后以来,尽管美国的战略态势、战略处境和战略地位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是美国控制西欧,同苏联争霸的对外战略始终是没有改变的,只不过在手段、方法上有所转换而已。  相似文献   

5.
民营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战略选择,在综合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民营经济对外投资的“火箭助推”模型,并结合目前形势给出了民营经济对外投资的政策建议,认为民营经济通过对外投资中的学习与创新,最终要向建立世界品牌努力,实现中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性转变张运城在国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冷战结束、世界格局转换的时期,面对90年代和20世纪的到来,大国纷纷调整其对外政策与对外战略。美国政府在冷战结束之际,为重新描绘美国版的“世界新秩序”蓝图,为继续保持其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实行了对...  相似文献   

7.
为了完善苏中对外经济概念的比较研究这一任务,对中国提出的“建立南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概念,以及苏联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世界既相矛盾,又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安全”概念,进行比较研究是很合适的。首先必须强调指出,上述那些概念的形成显然都有其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8.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9.
北约“新战略”与欧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约“新战略”是90年代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军事政治战略,它的基本内容是1.北约的“全欧化”;2.行动方式从“集体防御”转向“积极防御”;3.非联合国授权的行动。这种战略的目标是1.为美国的全球利益服务;2.北约功能的政治-军事化;3.构筑新欧洲的安全框架。这必将带来北约内部美欧关系的变化,表现在1.双方在安全利益上的一致与冲突;2.调整双方的权力与责任关系;3.“授权”问题上的矛盾难以协调。  相似文献   

10.
北约“新战略”是90年代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军事政治战略,它的基本内容是:1、北约的“全欧化”;2、行动方式从“集体防御”转向“积极防御”;3、非联合国授权的行动。这种战略的目标是:1、为美国的全球利益服务;2、北约功能的政治-军事化;3、构筑新欧洲的安全框架,这必将带来北约内部美欧关系的变化,表现在:1、双方在安全利益上的一致与冲突;2、调整双方的权力与责任关系;3、“授权”问题上的矛盾难以协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以其广袤的国土、丰沛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后盾,秉承石油输出战略,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面向经互会国家和西欧进行能源贸易.能源贸易使苏联这一时期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有效拉动,赚取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油气贸易成为苏联重要的对外战略手段,用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日后美苏以及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提出的联苏抗美"一边倒"外交战略,内容深刻,决定性地影响了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使新中国在国际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4.
1947年到1950年美苏两国对犹太人的共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建国并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美苏是战后冷战对抗的主要大国,对犹太人的支持均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美苏支犹排阿的巴勒斯坦分治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权宜之计,对苏联则是实用主义外交。两国都是为了排挤英国,且对经历二战浩劫的犹太人抱有同情。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的思想独具特色。1950年代后期,他提出的对话主义理论和狂欢化美学享誉世界,成为当代学术甚至日常思维的关键词。对话和狂欢共同指向生长,从两个维度表达了巴赫金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巴赫金的思想表达兼有哲学美学化的倾向和异语表意的特点,一个论点往往有多层理解的充分可能,形成了思想的复调风格。  相似文献   

16.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关系密切,苏联模式的形成既具有合规律性,也有弊端,它开辟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是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克服和创新,是在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援助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苏联军事教育模式对哈军工的筹建,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联顾问对于中国军事科技教育体系乃至中国国防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苏南冲突的政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许多中外学者曾就此著书立说,这些成果包括大量著述和学术论文。本文中,笔者将学界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历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前人的宝贵研究成果值得珍视,但是其不足之处依然在所难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操纵文学翻译的三大要素,意识形态对文学译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曾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运用西方操纵理论,结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苏联文学的译介进行相关探究,分析中国当时对苏联文学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因,揭示出意识形态对文学译介的操纵,并指出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都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操纵下拿来主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