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整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理论还不成熟。采用文献参阅法,从土地整理的发展阶段、内容和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德国、俄国和荷兰等国外土地整理的基本情况,并由此得出其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政策,重视土地整理的权属调整,拓宽土地整理融资渠道,重视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和高度重视土地整理规划等。  相似文献   

2.
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理论还不成熟.采用文献参阅法,从土地整理的发展阶段、内容和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德国、俄国和荷兰等国外土地整理的基本情况,并由此得出其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政策,重视土地整理的权属调整,拓宽土地整理融资渠道,重视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和高度重视土地整理规划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地整理是当前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土地整理内涵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表明:我国土地整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公众参与少,后期管理和评价薄弱等问题。研究结论:提出重视土地质量提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强公众参与、重视运行管理和后期评价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案观生态学注重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研究,对完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景观生态学规划思想为指导,对我国现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进行了反思。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从规划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法方面,系统阐述了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使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动力学原理透析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总结了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成效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探索和实践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居点等建设用地整理等措施,以促进耕地保护系统的稳态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现状与愿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访谈法对山东省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现状及愿望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农民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土地整理,但参与不及时、不深入,农民对土地整理存在自己的愿望。研究认为,应建立农民全程参与土地整理机制,成立土地整理农民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民广泛地、有组织保证地全程参与到土地整理中。这对促进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分析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立法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入手,分别就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农村宅基地权属的调整以及整理后新增土地的发展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土地整理立法、健全土地权属调整运行机制以及注重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开发整理有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有限、土地开发整理难度逐渐增大等限制因素,存在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资金、没有根据后备资源地域性特点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忽视生态效益、开发大干整理、重数量轻质量、补充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为此,需要从提高认识、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小流域治理、农田改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结合、正确把握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坚持服务“三农”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我国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和特征出发 ,提出了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规划的总体框架设计。该设计已在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生态型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践中得到了较好运用 ,通过土地整理实践 ,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整理项目评价属于项目后评价中的一种类型,其后评价的目标、程序、基本理论和方法都是在项目后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国外项目后评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分析了国外项目后评价发展趋势、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进展,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与湿地生态保护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当前安徽一些地方因为土地开发整理不科学,引发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边缘土壤质量下降、湿地生物数量骤减、湿地水生态弱化、湿地周边社会生活环境受损等问题。探究其因,主要在于思想认识有失偏颇、规划方案不够科学、资金技术成为瓶颈、生态评价机制缺乏、法规支撑不力、管理体制不畅。因此,应采取提高认识、注重湿地生态保护宣传,立足实际、科学编制土地开发规划,加大投入、提升科学技术运用水准,控制污染、完善生态质量评价机制,健全法规、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创新机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认为,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能导致合作共赢陷入囚徒困境、过度的行政主导可能激发社会矛盾、农民集体组织的虚置及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农民利益极易受损、短期化倾向将影响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可持续性。然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达成利益的相对一致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潜藏着某些难以预料的风险,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缓解城乡土地利用供求矛盾、探索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和促进现代农业增长等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从总体上看,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在于建立多种利益主体公平的共同参与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此实现可持续推进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评价我国初具规模的土地整理监管机制之价值是有效推进土地整理监管活动并完善相关立法的必要前提。土地整理监管机制作为一种法现象所蕴含的具体目的为其目的性价值,所蕴含的具体道德性观念与标准为其道德性价值。对我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目的性价值的认知应体现于载体目的、作用对象目的和践行领域目的3个方面;对其道德性价值的评价应体现于目标性道德性观念与标准、手段性道德性观念与标准和保障性道德性观念与标准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以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不足,提出了基于MAPGIS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方法。以陕西省渭南市安里乡为例,探讨应用MAPGIS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工作流程,详细论述了项目区规划图的制作方法以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的编辑与整饰方法、技巧,并对项目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开发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对其制约瓶颈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在认真分析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特点、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发区经济存在的土地管理制度宏观失调、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进行剖析,进而从科学评价开发区土地资源、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整体效益、加快开发区科学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现土地的综合发展是土地整治事业的终极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特点与经验,探求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整治新路径。结果表明,德国注重景观与生态保护的综合性整治,日本重视居住空间与农业用地共生,中国台湾地区聚焦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条件。结合中国政策背景和土地基本国情,得出以下启示:应健全法律制度,实现土地整治的规范化管理;强化景观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农村“三生”条件,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和公平正义,构建城乡等值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土地综合整治有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各项评价指标,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投影法构造了灰色关联度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各评价方案的灰色关联投影值,判断各决策方案与理想方案之间的接近程度,以此来比较所选项目区内各个项目效益的大小,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实施不同整治工程内容的两类项目进一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居民点整理和新村建设为中心的综合整治效益较好,但对农村土地不能忽视农田整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的公众参与可以更好地监督政府行为和维护公众利益,可以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运行效率。对国内外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以德国、荷兰、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特点和模式;进而从公众认识、参与现状、参与机制和影响因素4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研究进展,认为公众参与是保证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出了今后中国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探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