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相互依赖、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可得到二者互动共生关系:即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我国制造业相对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却较为落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正确地选择促进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既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依托,也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机制、竞争效应机制、学习效应机制、合作效应机制和专业化效应机制降低制造业生产与交易成本,进而助推制造业结构升级。据此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中国大陆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及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升级,且这种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的。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呈现先负后正、先弱后强的“U”型趋势,只有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上升至特定水平后,其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学习效应、合作效应和专业化效应才开始显现出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4.
通过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议题。在RCEP协定的进一步推动下,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作为制造业亟待升级的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助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分析比较2005—201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基于Hausman“两步法”测算,比较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同时通过对竞争力指数的测算,分析双方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优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实证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升级制造业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不同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的竞争力提升对其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并以生产性服务为中心将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是发达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的制约,有利于深化制造业分工、降低产业成本,有利于涉足价值链高端、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三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的贡献。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支撑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的贡献率具有行业与区域的差异。这一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并为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要促进自主创新、做强制造业,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实现人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10.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则是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有效手段。基于2004—2014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工具变量法,从整体和细分行业角度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以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从分行业来看,运输和通信服务对外开放对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的影响最为明显,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对外开放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要通过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外资准入门槛、简化投资审批流程、提供良好投资环境等综合措施,积极吸引优质外资流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制造业的重要中间投入,生产者服务进口和FDI提高了一国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率,从而促进了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文章根据中国制造业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生产者服务业FDI相比,生产者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要更为明显,而且二者都更能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保险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进口最能促进制造业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通讯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进口可显著促进资本技术密集性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但对劳动密集性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没有显著影响;建筑服务和金融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加速融合,已经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化与协同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海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独有特性,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等几个方面,揭示海西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福建省的主导产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前提条件,将有助于福建省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同时提出了发挥对台贸易优势,借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制造2025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通过对东北三省投入产出表的测算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发展现状与嵌入关系。研究表明,东北三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产业结构一致,制造业为支柱性产业,增值能力最强但内置化问题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值能力相对较弱,但发展空间大,具备“高附加值”特征;东北三省均处于制造业驱动阶段,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同时,东北三省在产业发展及嵌入融合程度上存在差异: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平稳,嵌入关系相对较强且较为稳定,制造业有初步受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趋势;吉林省制造业发展较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下降趋势,两产业间互动发展较为迅速;黑龙江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相比于吉林省、辽宁省实力较差,其产业间关联最弱并略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产业融合模型,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二者总体融合能力不显著,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融合能力较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能力较差。为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安徽省应采取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辅剥离、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措施,努力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整体上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有提升作用,但细分行业的作用有一定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装备制造业所有分行业竞争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只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较小。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只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作用为负。科学研究和批发零售业对装备制造业所有行业竞争力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将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考察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1998—2009年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以及2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这种积极效应。研究结论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技术、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深化、降低生产成本、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等途径提升珠三角制造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急需新的对策解决制造业不强服务业滞后的两大产业协调发展问题.首先引入服务型制造及服务型制造业内涵,论述发展服务型制造对制造业提升与服务业壮大的作用.其次,在剖析山东省制造业不强服务业滞后的根源的基础上,指出服务型制造战略是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相互促进升级的新途径.最后从服务在产品服务系统中的比重和组织结构两个方面,提出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转型为服务型制造商的路径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应用产业完全消耗系数、诱发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并对各产业部门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同时存在个别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