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Ⅸ恋爱的犀牛》是近年来倍受瞩目的编剧廖一梅最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1999年由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搬上舞台,是中国剧坛的话题之作.自首演之后长演不衰,是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之一,被视为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大特质。从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演出场地、观演习惯、戏剧艺术特质和环球视点四个方面出发,可分别阐释娱乐空间与仪式空间如何构筑公共空间,观众与演员共同参与演出形成的仪式化观演关系,角色以有形的表演展现精神的无形以及用有限时空展现无限时空的时空艺术之本质,戏剧艺术综合性特质所带来的世界舞台的环球视点。借此可说明处于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莎士比亚,处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兴起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变革点上,其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世俗与神圣的对立统一特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是阐释早期接受美学所遗存之"何为戏剧"与"戏剧何为"的不解之问,二是呈现公共观演空间中身心一体的戏剧交往。  相似文献   

4.
孟京辉戏剧创作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在我国当代戏剧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地位.他的戏剧表演艺术的导演意识、表演文本、舞台表演理念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其小剧场戏剧表演艺术特色表现为: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的表演文本,使传统文化各种元素成为导演意志的素材;戏剧表演和舞台时空的自由,使戏剧增强了抽象性和普遍性;运用假定性、戏仿、讲述、拼贴等手段,拓展了戏剧的表演天地,强化了表现效果.孟京辉一直以实验的姿态活跃在小剧场戏剧舞台上,颠覆了写实戏剧的传统观念和艺术手段,<思凡>、<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一系列代表作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路德维希·蒂克于1798年创作的五幕喜剧《颠倒的世界》是一部旨在研究戏剧演出本身的"元戏剧"。本剧因其三重嵌套的"戏中戏"结构,极大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与张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度的混乱与无序。演员、观众、编剧等集聚在舞台上,演员变成了观众,观众变成了演员,戏中有戏,戏中还有戏,蒂克以这样一种方式阐述了自己对当时戏剧演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西方戏剧的舞台叙述的表现机制包括导演叙述、表演叙述、舞台美术叙述、剧场叙述及观众的叙述接受.其舞台叙述特性表现出观众与戏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深层规律.  相似文献   

7.
当代戏剧的舞台呈多种多样的形态。有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及改良样式,有注重观演之间“活的交流反馈”的多变性舞台样式;增加演区密度、象征式舞台、杂耍式舞台。在纷杂的舞台景象中,实现演员与观众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对现实主义戏剧二分、旁观者视觉机制的变革。"间离"即历史化突出了人和行动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暂时性和可变性,这为观众、演员批判性地观看、介入提供了前提条件。"间离"是观众、演员、角色三者之间认同-去认同双重运作的观看机制,同时也是观众和演员观看、反思自身的观看的机制。"间离"视觉机制的变革,是布莱希特"复合的观看"的尝试,致力于建立一种争论式参与性的观演关系,观众、演员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观看者,同时也是反思着的行动者。这是现代主义戏剧参与性观演关系变革一种成功的尝试,也是对审美介入的一种探寻。  相似文献   

9.
在阿尔比的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其情节结构、角色安排、人物对白等处处体现出了仪式的特性,这一仪式性帮助剧本达成了观演关系的突破。通过在故事情节中采用共同的文化心理背景以及在演员中设置观众的"替身",阿尔比逐步引导观众参与到舞台上的仪式表演中去,达到了观众与剧中角色的共同成长,实现了仪式的精神洗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借助霍恩比的元戏剧理论,从“戏中戏”、“元评论”、及“自我指涉”三方面具体分析汤姆·斯托帕德所采用的元戏剧手法与他本人艺术观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斯托帕德借助元戏剧手法,消除舞台幻觉,促使观众主动参与戏剧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宣扬他自己艺术至上戏剧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之前,话剧民族化的进展十分缓慢。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台成了再现生活“真实”的空间,既与我国戏剧美学、观众欣赏习惯不协调,又显得单调。新时期以来,话剧艺术家思维定势被突破,创新成为时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戏剧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大交流、大融合。我国戏曲虚拟、写意,将生活诗化等假定性表现手段被用于话剧导演之中。首先,是使舞台由再现的物理空间,向表现的、心理空间转化了;第二步又大胆地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生活诗化,从而使演出形态向民族化迈出了新步伐。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之前,话剧民族化的进展十分缓慢。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台成了再现生活“真实”的空间,既与我国戏剧美学、观众欣赏习惯不协调,又显得单调。新时期以来,话剧艺术家思维定势被突破,创新成为时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戏剧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大交流、大融合。我国戏曲虚拟、写意,将生活诗化等假定性表现手段被用于话剧导演之中。首先,是使舞台由再现的物理空间,向表现的、心理空间转化了;第二步又大胆地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生活诗化,从而使演出形态向民族化迈出了新步伐。  相似文献   

13.
心理活动的处理是戏剧的难点,又是莎剧的重要特色与成就所在。莎剧对心理活动的处理主要采用了独白,旁白,特殊对白等手法,丰富和发展了戏剧的表现功能,具有暗示情节,简炼剧情,拓展戏剧舞台空间,使观众获得相对自由,通过“时间差”造成特殊的戏剧效果等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成就巨大,但在戏剧理论方面却没有留下专著。通过一些散见于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戏剧理论,可以看出其戏剧思想分六个方面:一是关于戏剧与现实的关系,莎士比亚认为戏剧既要摹仿自然而又不能机械地照搬。二是关于戏剧创作,莎士比亚认为剧本是关键人物应典型化。三是莎士比亚创造了“舞台想像说”,主张观众运用想像去理解剧情。四是关于舞台表演艺术,莎士比亚强调演员的“意象”。五是关于五角艺术,他认为丑角不仅能提供笑料,而且常充当作者的代言人。六是莎士比亚提倡戏剧语言民族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徐晓钟是继焦菊隐、黄佐临之后的著名戏剧家和导演艺术家,是新时期最具影响的戏剧革新家,他以开拓的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继承并超越了焦菊隐和黄佐临,创造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艺术,创造了既民族化又现代化的戏剧理论.具体表现为:唤醒戏剧本性的复归;导演创造意识的觉醒;强调表演艺术的提高与融合;重视舞台美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思凡"在中国戏剧文化史上呈网格状向前推进,大致于明代搬上舞台当众表演,一直活跃至今。北京戏剧导演孟京辉将传统戏曲《思凡》转换为话剧体,直接沿袭戏曲所具内涵,实施其文本改编策略。即由曲体转换为对话体,再将薄伽丘《十日谈》两段故事植入其中,建构起中西故事并置势态,更加凸显《思凡》一剧之叛逆性。与当下文化语境高度一致,它的最大亮点在于舞台、表演的创新。这也是当下中国小剧场本身质素所决定的。而现象学观照便是我们所采用的读解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学科建制内的传统戏剧史论囿于本质主义的论述框架,而陷入外部宏观论述与内部微观研究的二元对立,也就难以解释戏剧活动的双重属性与演进脉络.戏剧图谱的重新测绘,必须借助关系主义与建构主义视角,以三位一体戏剧仪式的公共观演作为结构中心与撰史主轴,超越主流/另类、美学/历史、舞台性/文学性等二分迷思,进而敞开戏剧交往的主体间性.缘此以“公共观演场域”来透析戏剧的传播活动,能够揭橥狂欢化的民间草根话语、寓教于乐的主流官方话语,启蒙为旨归的知识分子精英话语,商业取向的资本话语之间的“场域”争夺,呈现出杂语共生的多重对话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深入到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层,从人物语言中探讨莎士比亚对戏剧创作的理论。因为莎士比亚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理论著作,要寻找他的文艺理论无疑是一项既迫切而又困难的工作。作者运用整体阐释学的方法从剧本、演员技巧、舞台、戏剧语言等几个方面寻找莎翁的戏剧理论,并由此证明莎士比亚不仅是戏剧作家,也是戏剧理论家。  相似文献   

19.
假定性是戏剧的本质属性。它不仅不会妨碍戏剧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更富有戏剧性。戏剧艺术中的假定性既是剧作家的、导演的、演员的,也是观众的。编、导、演与观众在假定的前提下,在假定的戏剧情景中演绎或欣赏,从而形成相对确定性的认知。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假疯的形态下完成了正常状态下无法企及的任务,奥菲利亚在假疯的形态下将自己压抑的内心世界释放了出来,并就此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布莱希特提出"叙事戏剧"的观念,创立了"陌生化、间离效果"(Verfemdung)的戏剧理论,强调戏剧演出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布莱希特的寓意剧<四川好人>正是体现了他的这一戏剧理论,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编剧技巧,以达到他所追求的陌生化、间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