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震次生灾害危害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次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分自然层面和人为层面两种。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研究背景,结合地震后自然层面的次生地质灾害,论述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的进一步危害。  相似文献   

2.
论两汉时期的地震与赈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震多发期,频繁的地震与相伴而来的次生灾害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大多是从灾异谴告这一学说去认识和理解地震。在地震发生后,两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赈济措施,主要有减免赋税、徭役,赈贷,节约开支,减轻刑罚和伤亡赈济等,以此来缓和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统治。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荻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矿山数量大、分布广。无论是生产阶段还是闭矿后 ,矿山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的发生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治理是制约矿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归纳了矿山灾害类型 ,分析诱发因素及造成的损失情况 ,对矿山灾害影响矿区城市经济的特征进行探讨 ,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5.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由一个地震的次生灾害上升为一个影响甚至超过地震本身的严重危机,再次为人类应对技术风险敲响警钟。技术风险在当今时代无处不在,不仅在器物层面也在意识层面对人类产生着严重影响。尽管存在一些困境,技术民主化把民主引入技术的决策、设计及管理等过程中,仍将成为预防或减小技术风险的一个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提高城市灾害韧性,可有效减少因自然灾害和人为冲击造成的城市系统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灾害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城市灾害韧性涉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众多,本文通过三角模糊数与DEMATEL法相结合系统分析了各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和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应急保障资源与设施占比、基础设施稳定性、灾害救援能力是最重要的二级影响因素,基础设施韧性是最重要的一级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韧性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7.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地震对河西走廊地区造成重大损失,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震后进行了积极救助,试图使百姓渡过难关,但是灾害无情,地震给当地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3日晚11时,载有Agilent 5975T车载式气质联用系统的移动水质监测车到达芦山地震灾区,为地震区域内灾后水质监测提供数据保障。地震灾后的重建阶段,防治次生灾害和灾民生活保障成为工作重点,其中灾区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水源水质的安全都是当地领导关心的关乎民生的重要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功能布局设置不够合理、城市人口激增且流动频繁、城市建设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未能建立城市灾害防范机制等因素使城市面临着潜在的环境灾害风险,造成城市的易致灾性。近些年城市灾害越来越频繁,城市防灾减灾要求越来越迫切。要减少城市灾害给城市管理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建立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制度以预防和减轻城市的易致灾性,并有利于促进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我国可通过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立法、建立政府专门队伍、协调政府部门间的职能、完善安全报告与信息公开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五个方面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 2 0 0 8年北京建设“科技奥运”的目标出发 ,利用科技减灾的大安全观集中探讨奥运建设这一庞大系统工程中的防灾减灾及其安全保障问题。文中列举了北京现在的“十大”灾害源 ,并对 2 0 0 8年前后北京城市减灾的最大危险源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了对北京奥运防灾减灾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庆大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损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不仅给重庆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灾难,而且对重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造成了大量市民的非正常死亡和流动;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反对日机轰炸的进程中,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重庆城市地位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推动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重庆人民的无限愤怒和仇恨,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3.
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对青州府造成严重影响。这场大旱灾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一系列诸如粮贵物贱、卖妻鬻女、公序良俗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大量民众外逃和死亡,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丁戊奇荒”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吏治废弛、仓储空虚、战乱频繁、饮酒之风、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都加重了此次旱灾的破坏性。青州府在此次旱灾中采取的多样性的救灾措施,呈现出近代特点:首先是救灾主体多元化,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其次是救灾方式多样化,实现从单一救灾向多样救灾转变,救灾手段愈加灵活,救灾经费来源更加多元;最后是救灾机制规范化,逐步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制定完善的救灾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从防灾减灾看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后对成都市的4个防灾公园的实地考察发现: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防灾规划设计、必要的应急避难设施以及安全的应急避难空间,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应遵循"安全性、可迭性、人性化、持续性、合理性"五项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植物设计和设施设置等方面来规划.同时.要加强防灾公园的理论与法规研究,强化公园防灾意识,建构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规划面临的九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2003年春夏的"非典"已给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了一次生动的城市危机课,但大中城市频发的事故与灾害仍难以应对。要有效推进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事业,必须关注九大问题的研究,在确立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殊地位、非传统灾害预防、综合减灾建设、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管理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种种误区,建构起中国城市减灾管理的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后苏北地区发生了数十年未有的严重水灾,给苏北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灾情出现后,苏北区各级政府部门借鉴以往解放区的救灾经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自上而下组织起统一的救灾领导机构,掀起了群众性的生产救灾运动,最终战胜了灾荒。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天津高密度城市的灾害特征,基于安全防灾视角,结合景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统筹规划用地布局、建构安全优先的网络结构、完善平灾结合的立体空间布局等原则,探索了高密度城区公共空间规划中防灾避险途径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日益关注的社区减灾建设出发,解读了减灾型社区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美国政府构建减灾型社区的背景及经验。从伙伴关系发展、风险和灾害评估、减灾项目、公共教育和信息四方面,阐述了减灾示范性社区及其建设效果,提出构建我国减灾型社区应重视社区层面的减灾建设、社区减灾规划建设、社区减灾资源配置、社区减灾队伍建设和社区减灾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宜昌市2008年初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既有极端自然因子的影响,又有区域规划严格执行不够、主推品种措施落实不够、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不够、常规技术掌握不够、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够等人为因子的影响。提出了坚持农技推广法定原则、加大种子管理规范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应对策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旅游为背景,通过文献梳理和深度访谈,建立了严重自然灾难后游客流失原因的测量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严重自然灾难后游客流失的5个因子:安全疑虑、景观损坏、心理忌讳、伦理冲突和成本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