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是艺术的再创作。在文学作品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要精通英语,还要具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明白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如果翻译的时候译者过多地受制于原文,对原文亦步亦趋,不但不能“忠实”于原文,还会出现“翻译腔”。针对这一现象,同时结合《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一些典型例句加以分析,希望对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诞生,译者在汉译英时易产生“Chinglish”倾向。文章通过了解中式英语的成因和对中国英语概念的界定,提出若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恰当地使用规范中国英语进行翻译,译者需要从多个角度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译者惯习角度,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酒国》和《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词汇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方面进行考察,得出葛浩文翻译《酒国》中语言变异时,采取直译和意译相协调的策略,而翻译《蛙》中语言变异时,更倾向于直译;描述葛浩文在翻译两部作品期间的译者惯习变化,进而分析“译者惯习”“翻译场域”“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蛙》比《酒国》更倾向于直译可归因于葛浩文日渐形塑的译者惯习、态势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场域以及不断积累的译者资本。  相似文献   

4.
基于Susan Bassnett的“种子移植”概念,认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诗歌是可译的,反对“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的论断.通过分析《华夏集》中的具体实例,认为庞德在中诗翻译中对原诗的情感种子和意象种子都较好地实现了“移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主要例证,将三位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表现及其文化意义,并指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能反映出译者的美学素质、文学修养、翻译主张及其文化底蕴。然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要受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的美学规范、译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
以霍克斯的《石头记》为例,分析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文化力量、意识形态与赞助人、意向读者和翻译目的、伦理规范等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抉择所起的作用,得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忠实”,主要是受各种非译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运用描写翻译学中“思维习惯”的概念,来解释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中连动句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认为“思维习惯”的概念可以涵盖译者的源语思维习惯、译人语思维习惯以及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翻译观,可以比较全面地概括影响译者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的“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是,这些“讹”经过分析后,大概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都可归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当代西方文论中的释义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派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对文学翻译中叛逆性、创造性的观点,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视角。“创造性叛逆”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余华小说《活着》在海外颇受推崇,译者白睿文也因此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深度翻译重视通过建构源语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还原源语文化,因此在深度翻译观照下,从文本外语境(包括译本的脚注、前言及后序)和文本内语境两个层面出发,可以探讨译者对更深文化层面的异质因素还原的翻译问题,尤其是在分析有关译者对于《活着》原著中我国独特文化元素翻译技巧的独到之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文章将《活着》源语中的文化按照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及心态文化层进行层层剖析,展示汉译英中文化翻译的异质性。进而分析译者白睿文对待我国异质文化的态度及翻译手段。最后,从语境搭建偏误角度讨论译者文化还原偏差并分析未能在小说译本中还原的文化因素,以期对翻译中国文学的译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双性同体”翻译论强调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视角,能根据原文语境的变化灵活地转换视角。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双性”视角不仅能帮助译者更全面客观、生动形象地阐释原文,而且有助于儿童从作品中接收到正确的性别社会化信息,实现儿童文学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唐君毅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的,他对人生的一切看法和观点都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他认为,生活之价值在于如何启迪人生的智慧、发现人生的真理、保持宁静的心境、确立自我之精神、体验价值之存在、发现人生之价值;要注重心灵之发展,心灵存在于自然世界中并在自然世界中发展、应注重心灵之自我肯定与自我超越、心灵在精神世界的发展.对自我生长之途程,唐君毅提出了十种生活内容之形态,即十层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濒于破裂。胡风认为冯有意阻止他参加有组织的救亡工作,于是萌生“独立地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胡风随即计划返汉与友人合办刊物及仿效《呐喊》周刊而创办《七月》周刊,这些都可视为他脱离冯雪峰领导后的独立的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期胡风“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导致其后与某些党的文化领导者持续冲突的前声。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创新风险。本文立足于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延津模式”即“订单农业 期货市场”的创新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该模式潜在的创新风险,并对模式的改进进行了构想,旨在强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期望为具体的模式创新的风险管理提供探讨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内卷化"可以指一种现象,也可以指一种机理。文中认为其是一种历史形成的机理,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一旦定型于这种机理,就会陷入诺斯所说的"锁定"状态,进入恶性的路径依赖,任何从内部的制度创新都成为不可能。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本来是市场转型时一种过渡性身份,但现在却出现身份逐渐凝固化的发展趋势。在其职业劳动生涯中,由农村流到城市务工时,其职业流动是一种上升流动;而由城市再回流到农村务农,则是一种向下流动。通过尝试用内卷化理论描述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农民工阶层内卷化的机制以及消除这种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制度与制度绩效———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有四个主要视角:社会结构视角、社会心理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非正式制度是嵌入社会结构的地方性知识,它具有嵌入性和地方性两个特点。非正式制度是影响制度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契合关系,以提高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16.
虚假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外显的、为主体所意识到的表层虚假性,而且具有不为受众所明确意识到时的表征机制与文化后果。虚假认同具有以下多方面的运作机理与理论内涵:社会文化维度的虚假意识与虚假需要,受众主体维度的认知非一致性与内隐态度,媒介传播维度的隐性效果。虚假认同机制具有与伪文化皮肤、虚假意识“教养”、弱效果沉默螺旋等社会文化语境间的现实驱动关联,是我们审视应对当代媒介文化的传播效应与接受问题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17.
以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科技期刊编辑无效沟通的种种表现,论证了科技期刊的正常运转与良性发展都离不开“有效沟通”.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以实现编辑与作者、审稿人以及其他编辑的有效沟通,只有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健康、高效地运转,科技期刊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经济的治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村社治理的有效性.传统观念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是村干部的"权力兼义务".但是,通过考察"中山村社治理模式"(简称"中山模式")发现,村民(股东)、"两委"等相关利益者是村社治理有效性的重要参与主体."中山模式"有其独特的制度特征和贡献,但也存在诸如股权封闭、产业单一、股联社身份不明和赋税过重等制度缺陷或不足.对此,建议推动村社治理的"一短三长"策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的崛起使新闻的生命更加短暂。周报由于出版周期较长,新闻易成“旧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周报要明确市场定位、加强新闻策划、强化深度报道、凸显专业优势,化“旧闻”为“新闻”,让读者闻所未闻。同时。周报应将出版周期长的劣势化转为编辑时间充裕的优势,主动介入“旧闻”,挖掘深层故事,使周报新闻报道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伝統"一词,在日语中所涵盖的领域主要有哪些,所占比例如何;与"现代、时尚、发展、科学、改革",以及"惯例、民俗、守旧、沿袭、固有、民族精神"等词共起关系如何;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时价值取向如何。文章将研究对象缩小到现代日语书面语,意图解析"伝统"一词在现代日语书面语中出现时的形式与特征,以便探明上述问题。研究方法是语料库调查与数据统计,语料库为日本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统计工具为SP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