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基础之上的,把企业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单元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对组织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紧密相关,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旨在高效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这些信息提供的目的是什么?其会计要素是什么?与这些要素最相关的确认标准是什么?适用于这些要素计量属性有哪些?进行人力资源会计财务报告的经济后果如何?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指出了传统会计对于人力资源价值的忽视,并为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处理方法。但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进展缓慢。人力资源会计在会计确认上存在着疑点,会计计量的不确定程度高,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差。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不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也难于达到企业会计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质量特征。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着目前还不具备在会计实务中实际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核电行业的行业特殊性出发,根据经典社会责任理论和国外典型评价体系,在参照会计指数和中国百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研究基础上,从经济效益责任、环保与核安全责任、人力资源责任、产品责任、社会贡献责任等对核电行业2009年社会责任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4.
追溯社会责任会计的历史,论述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分析社会责任会计对象,和计量方法,提出在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意义、运用前景与步骤;进而对如何解决当前人力资源会计领域所面临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对于如何有步骤的在我国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报告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显得日益重要。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各界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信息,需要一种新的人力资源会计。要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必须解决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问题。人力资源可按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人力资源分别确认,从而了解企业人力资源分布配置是否合理。企业内人力资源计量可分为生产型人力资源计量和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计量两种方法。在解决了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后,还应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吸收西方研究成果,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会计。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符合配比原则,但没有真正的计量出人力资源所能创造出来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计量,但计量方法和报告方式还需要改进。对人力资源会计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会发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人力资本是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新经济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所打下的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了新经济环境下如何对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确认和计量,分析了人力资源货币计量中成本法与价值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认为为了客观真实反映人力资源,货币计量方法应以成本法为基础,采用价值法弥补其不足,形成二者的有机结合;适应新经济环境的人力资源会计除要用货币计量外,还须结合非货币计量尺度来反映.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领域。当前 ,在我国推行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不仅紧迫、重要 ,而且可行。在推行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过程中 ,逐步解决人力资源会计确认、研究方法不完善、实际操作困难、管理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通过探索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依据 ,确定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的要素 ,对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进行科学分类 ,探索人力资源会计模型与计量方法等措施 ,完善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和资源等社会效益,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责任。本文从会计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循环经济和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概念,在分析国外对两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迫切性,最后勾画出了其理论框架,包括: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原则、计量模式以及披露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原本作为社会学和管理学交叉学科里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前者探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后者研究社会各相关群体与企业的关系.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明晰了社会责任的范围;另一方面,公司社会责任诸多现成的实证方法和实证结果,弥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证方面的不足。两者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为企业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领域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外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福利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多的企业开始融入国际化的浪潮中。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企业家以及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要热点话题。外部性的理论工具为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福利效应提供了方便。本文借助外部性工具分析了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带来的不经济效应,以及企业实行社会责任对自身的经济和不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此形势的影响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不容忽视。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培养对策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出发,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员工和社会的共同利益,并通过对这些共同利益的满足最终实现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社会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企业社会责任使社会走向和谐。通过实证分析后认为,从被动服从型向适应型转变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类型的绩效好于从不服从到被动服从型转变的战略类型的绩效。因此,企业自律并主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常常被视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社会壁垒,成为我国企业出口产品通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又一巨大障碍。但笔者主张正面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为提升我国劳工权益保障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的做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亟需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完善《劳动法》及配套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提升劳工权益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7.
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重大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享用社会资源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肩负着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企业责无旁贷并理当成为主力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主要从企业自身、国家法律、社会稳定和公益慈善四方面贯彻进行。  相似文献   

18.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美国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AI)制定的SA8000和数百个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在我国的认证和审核,给我国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和争论,也促使理论界加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有关问题的探索。总体来看,学者们都能把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并且相对更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应用分析。但由于国内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文献不多,我国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还存在较多问题,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国资委1号文《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从“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阶段转变,国有企业大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如何引进和推广社会责任理念,并与企业经营的全面融合,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所面临的新挑战。文章依据Waddock的全面责任管理理论,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阶段性步骤和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引起了学者、企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和演变过程,重点以博弈论的思想和工具对企业社会责任加以分析,分别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与竞争对手和利益相关者博弈模型,阐述实现均衡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