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阿奎那继承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而,是后世美学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通过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和巴尔塔萨为代表的"神学美学",可以看出阿奎那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西方 2 0世纪美学与古典美学的关联、西方 2 0世纪美学的基本面貌、主要流派、发展逻辑进行了描叙 ,并对这样的面貌和历程所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了阐明 ,更主的是 ,从世界史历程和新的全球化境遇来理解 2 0世纪西方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道德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道与禅宗的审美文化三大学派建构理论的被解构等方面对 2 0世纪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主流的审视与问题的提出进行述评。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与它的发展又在于 :(一 )走出历史的旧辙 ;(二 )进行美学的历史选择 ;(三 )采用理性科学的方法。这三个方法的理论阐述又可在事实、理论、思辨三个层面中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情感理论进行了宏观梳理和整体分析,认为本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可以归纳为实体情感主义流脉和功能情感主义流脉,共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主情主义潮流。从理论本体的美学取向来看,可分为人本取向和文本取向:从情感本身的内外机制来看,它们探究了情与物的关系和情与理的关系;从情感表现的基本特征来看,具有非功利性和异己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西方多元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向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文学观念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并引发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文章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并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嬗变的影响。在深入评析的基础上,揭示其中的规律性问题。我们可以将西方文论视作参照系,借鉴西方文论嬗变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中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呈渐趋加强的态势。到世纪末 ,可以说已蔚成风气。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积极成果 ,以创造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变异是如此的明显,从而形成了它与过去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差异甚大的特性,由此,20世纪西方文学也就被打上了别具一格的时代痕迹,弥漫着浓厚的时代文化的氛围,从而呈现出20世纪西方文学极为鲜明的"文化品格".显然,探究20世纪西方文学的"文化品格"的形成原因和认识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而且更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西方社会和文化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9.
10.
面对"异彩纷呈"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文学研究或呈现为"简单"的现象铺陈,或在文学之外窥视、逡巡,无法突破"表象"抵达"本质",无法充分呈现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选择"文学"为"体"、"文化"为"用"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使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充分敞开,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新方法。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在传媒语境中关于"文学"的新看法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中国美学界发生过三次大的学术论争。这三次论争既有意识形态斗争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知识学进步的意义,也是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由追随苏联到面向世界的学术转型历程,认真总结本世纪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有助于下一个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美学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本质论倾向,即20世纪中期唯物认识论的美学本质论;80年代实践美学的历史理性论的美学本质论;90年代“后实践美学”超理性的美学本质论。这3种美学本质论都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是在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结合西方修辞学的体系而成的一种现代修辞学 ,而西方现代修辞学则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复活和延伸。中国修辞学经历了中西方修辞学的交汇与融合 ,继承与创新 ,发展与繁荣 ;而西方修辞学经历了文学批评家关注下的觉醒 ,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 ,突破了古典修辞学传统模式 ,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殊途同归 ,中西方修辞学最终都走向了多元化、交叉学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的融合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建构。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中,颇为重视对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关系的讨论。在民族与文化的构成上,强调中国民族与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主张“文化不以种族而分”。在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上,肯定中原汉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同化力,强调民族融合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不因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而发生变异。同时十分重视以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观点既是传统史学近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新认知,同时也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可以5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50年代之前,研究者并非把美学当作一门纯粹的科学,其主张侧重于美学研究应在改造社会人生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五六十年代之交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使美学研究再度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一股热潮,并逐渐走向学理上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建设。当时,实践美学解决了美的根本性质问题。反思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学与现实人生分离的"艺术哲学"的倾向,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把审美、艺术、人生三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中西美学思想史以及20世纪美学研究发展过程所昭示的真理,它也预示着中国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总结并积极吸收百年来中国美学讨论的遗产是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途径。为此,要从提高美学研究者的精神境界与学养、强化美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克服美学研究者的门户之见与意气之争、摆脱经典束缚四个方面着手,吸收对方的长处,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弱点,把问题意识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才可能使新世纪的美学研究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女性美演变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20世纪来中国女性美的嬗变过程第一阶段,1919-1949年为女性美的启蒙时期;第二阶段,1949-1978年为女性美的沉沦期、第三阶段,1978-2000年为女性美的觉醒时期.作者认为女性美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赖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审丑作为审美的反题并不是美学的堕落,而是关学两仪相待的感性学共同体。审丑与审美历时的互为消长是感性学在不断迁移的社会文化运作机制中的自我适应、调节、再生的产物。无可否认,审丑在现实的生成和转化时,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但审丑为完满多元、共生的人之存在、消解“物一无文”单向度社会以及唤醒人类本真的美学生活提供了张力的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