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名煜 《老友》2011,(10):67-67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不知不觉进入“高楼时代”,不少老年人独居或随子女居住而纷纷搬进了高楼,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居住高楼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利却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近来,研究代际关系,在代际居住形式上获如下统计数据:老人(含有配偶)单独住的占47.3%,随儿子住的占29.8%,随女儿住的占2.8%,子女随老人住的占17.3%,老人带孙子辈住的占2.8%。这组数据显示:三代人同住的家庭仍是我国城乡老人居住的主要形式。这种居住形式虽然事先大多经过老人同意,可是对于自己原先的选择竟有约占45%已不满意。在独居的老人中,有占34%的人或因年龄偏大、或因住房有余,希望与子女同住;一些女性老人,宁愿带个孙子孙女,以消除独居的寂寞和孤独。与独居老人相反的是,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占38%的希望与子女分开单住。真是城里的想冲出去,城外的想冲进来。  相似文献   

3.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老年人居住安排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居住安排与其照顾安排密切相关,如何构建完善的居住安排体系满足老年人照顾需求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规范论、社会交换论和相对资源论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决策因素,提出了构建合理的照顾体系,满足老年人照顾需求的政策选择方向:(1)创新社区养老与社区照料模式;(2)实现"养儿防老"到"儿女养老"观念的转变。(3)从制度上减少老年人随子女迁移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一)中华民族住宅建筑原始文化之发展。衣食住行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住是人类生产生活四大要素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起初没有固定住所,随时随地随意居住,称为“随居”,经过大约数百万年的演变,发展成“穴居”,住在洞穴里。由“随居”发展成“穴居”,是人类居住文化的一大飞跃,是由不固定住所发展为固定住所的一大飞跃,是人类居住文化的一次伟大变革。早在440万年前,地球上就生活着原始人群严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6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50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人,陕西的兰田猿人,广西的…  相似文献   

5.
我是个正儿八经的北京人。据说,祖上是随满清从古北口入关的汉八旗,尔后我们家就居住在海淀浅水湖,有家谱记载,我是第十代了。  相似文献   

6.
逃生 没过几天,瞿玉屏悄悄告别了陈渠珍和罗文杰两位老友,卖掉了安江布庄,不声不响地把捷生带往离安江县城不远的洪江蔡伦寺随妻居住,谎称是从外面捡来的孤儿,日后侍奉羹汤,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的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在就学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的阐述及分析,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1,(9):14-15
第十条年满18周岁以上的居民应当在生活居住地所在社区进行选民登记。登记范围:1、户口在本社区并在本社区常住,年满l8周岁的居民。2、户口不在本社区但生活居住在本社区的年满18周岁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军的干部职工.包括离退休、下岗人员、待业人员及随居家属。3、户口在本县范围内(含农业人口)、居住在本社区且有固定住所.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在《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高收入群体仍偏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在目前,市中心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市政设施和服务仍然是城市郊区无法替代的,而这些便利性对居民的效用随收入的升高而升高。另外,工作地点对支付意愿梯度的影响也较明显,居民对离工作地点偏近的居住区位支付意愿偏高。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偏好也反映在支付意愿上,喜欢繁华环境和偏好宁静环境的居民分别对距离城市中心偏近或偏远的居住区位有较高的支付意愿。城市郊区基础设施和市政…  相似文献   

10.
《可乐》2007,(11)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15岁那年,随父母搬到马赛居住。新到一个陌生地方,性格内向的希拉克很孤独。上学放学,他都是一个人。不是没人愿意和他一块儿,而是他不愿意。小伙伴们放学后,一起做游戏,邀他参加,他不肯;邀他踢足球,他说不会。回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