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海德格尔的“在世”概念。首先,“在世”不仅是海德格尔思维方法上的着眼点,是其论述方法上的着手处,更重要的是其基础本体论中的最根本的基础。第二方面论述了世界之为世界如何在“在世”的基础上开展出来。海德格尔认为,“在世存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此在的在世活动才能揭示出世界本身的存在。第三方面论述了“在世存在”的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基础,即在世;也就是把“在世”的存在在存在论上把握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烦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是已在某种情调(Stimmung)而不是理论态度中预先展开了。在生存论视角中有"畏"的情调,在元存在论视角中有"无聊"的情调,而海德格尔也正是通过选取和描述这些具体而微的现象而不是通过思辨进行哲学思考。海德格尔对不同情调的选取背后有着充分的学理基础:基础存在论以先验论的思路处理了此在的存在,从(基础)存在论—生存论视角来看,畏的作用在于使此在从日常状态的非本真状态还原到生存论的本真状态,此在的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共同构成了此在的存在。而无聊的作用在于对基础存在论进行再次翻转(Umschlag),这种翻转是对"生存论视角"的再次还原,并且其最终通向了元存在论,元存在论的主题亦即"整体中的存在者"是此在在存在状态上(ontisch)的基础。然而,情调所开启的思索远不止于此,海德格尔最终试图寻找的乃是基础存在论与元存在论更深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陈建斌的处女作《一个勺子》以鲜明的作者风格,挖掘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主义境遇。借鉴戈夫曼的“区域理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世界”概念,探讨这部电影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表现目光的位置、方向、移动以及空间、面部的可见/不可见性,展现人物在不同世界中的生存现实。最后,以文化维度和伦理维度,拓宽此在的真实境遇,统携目光、区域、此在、世界的存在论美学。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本文中将探究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总体构架。在他看来,存在问题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它对于此在来讲原本就具有某种急迫性。海氏企图通过对日常此在的分析表明,对存在遗忘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存论现象,存在问题又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急需重新唤醒的问题。此在的存在论的诠释学是早期海氏唤起并解答存在问题的途径。诠释学在海氏这里从传统的工具论诠释学转化成了存在论的,而它是以海氏的现象学方法和世界现象的分析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原基哲学因其总体化立场而受到批评,肇始于当代法国哲学的非原基思潮也因其对一切存在论认识论尺度的拒斥态度而陷入困境。在此语境中,梅洛-庞蒂的溯原学可以提供一种新方案。溯原学接续了现象学溯原学关于生活世界的问题意识,从生活世界的沉积特征出发消解了胡塞尔赋予先验主体性的原基地位,以肉身存在论重构了生活世界并由此将之确立为新原基。生活世界之为原基,一方面开显出现象场中的差异化运作,避免了传统原基哲学以同一敉平差异的思路;另一方面开辟了自我与他人共属的可见性界域,纠正了非原基思潮中不可见者永久逸离生活世界的绝对化取向。  相似文献   

6.
"存在论差异"和"本质与实存之区分"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两种区分思想,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主线作用,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因而值得一问。"存在论差异"与"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都"牵系于"对"存在自身"问题的探问,但此二者的"牵系"方式是有差异的。"本质与实存之区分"只是思考了作为"在场状态"(ousia)的"存在者之存在"的自身分裂,还不是从"存在之为存在"而来的自身分裂。在这种意义上,"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根本地归属于"存在论差异",后者以自身的"被遗忘状态"决定了前者在形而上学中的历史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何谓世界一直是科学、哲学探究的重要问题,科学的世界图景是科学对世界的探索及其图景样式。爱因斯坦的世界图景是基于概念的有限宇宙图式,是现代科学设定的世界,而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在根本意义上规定了其世界图景。与爱因斯坦不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语境中,突破各式概念框架,经由此在的世界、与大地相争执的世界到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让世界自身敞开并显现出来,从而为世界图景奠定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世界和大地概念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及其艺术分析的中心概念,世界是物具有其存在的基础,在以使用为目的的筹划中,它是以世界和大地为基础的,艺术作品由于不以使用为目的,所以,在艺术作品中,世界不再闭锁,从而使得存在的基础处于去蔽状态。这构成了存在论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在《存在与时间》出版了三十五年后,海德格尔作了题为《时间与存在》的演讲,后者与前者遥相呼应。篇名的“倒置”预示着思想的转变,经由“此在”来思考“存在”的立场转变为直接沉思存在本身,人从理论场中滑落了。这种滑落造成了人在存在论中的一种尴尬处境——人依赖并顺服于存在和时间,但人却要去思考和道出“存在和时间如何显示”这样的问题。存在论由此仿佛与人脱离了直接干系,成为了自在自为的纯粹道理之展现,成为了关于存在的“圣经”。但人所创建的任何理论都是不可完全脱离人的,否则就会丧失作为理论的内在价值和指导意义。就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打破了认识论的传统哲学视角而言,其创新性和深刻性不言而喻,但人何以为人的问题依然没有被彻底解决。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存在论植根于一种力图阐发何以为人的活生生的理论中,而不是将存在论退化为一种静止着的纯粹思考存在的神谕。  相似文献   

10.
死亡问题保证了此在生存论分析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作为解答存在论问题基础的此在的阐释的源始性,是基础存在论的重要环节。死亡使此在摆脱异化状态获得向死的自由。死亡通过畏这种基本的现身情态开展出此在的生存,从而借此在之领会而对存在的意义问题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