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为指导,分析《我弥留之际》的异化主题,通过解读主要人物艾迪、安斯、达尔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见出,本德仑一家在护送艾迪遗体到杰佛逊镇埋葬的历程中,在经历洪水与火灾的考验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性本身是如何被扭曲和异化的,并由此见出夫妻背叛、兄弟反目、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病态家庭关系,艾迪的报复性、安斯的自私性和达尔的疯狂性,以及《我弥留之际》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海艾迪职业研究所所长沈志屏副教授是人文科学专家,长期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职业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他创办的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职业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他说,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之所以要成立职业研究所,兴趣在于研究职业的时代性、社会性与它的服务性。人类社会至今已历经三个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职业的新变化与新构成,有如全球板块碰撞使世界不断地出现新的认识图式。即使是一些传统职业,尽管名称依旧,其内容却是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3.
《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且荒诞,但是作家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描述来展示人类的苦难,挖掘人类心灵所经受的矛盾与磨难。《我弥留之际》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救赎。福克纳把小说中本德仑一家置于人类两大灾难——洪水与大火之中,其家庭成员各怀心事、貌合神离地送女主人艾迪的棺材长途跋涉的情形像极了"中世纪送灵魂去赎罪"的仪式。福克纳不只是为了揭露人类的丑陋而写作,他更希望借此来帮助人们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常见的胃部不适主要有4类,胃酸、胃痛、胃胀、恶心。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应该怎样用药?中国中医医学院望京医院急诊科主任赵霞告诉您:胃酸常用药物:抗酸药包括胃必治、胃得乐等;抑酸药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泰胃美等;胃黏膜保护剂包括硫糖铝、德诺等。服药时间:抗酸药、抑酸药饭前饭后均可。胃黏膜保护剂一般在饭后3小时内服用。  相似文献   

5.
祝筠 《成才与就业》2011,(19):55-55
他,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他,是在1978年那场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高考中,从610万名考生里冲出的一匹黑马。当时,年仅12岁的他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那年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他,23岁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成为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被比尔·盖茨称为"微软的宝贝"。  相似文献   

6.
正他,出生于广西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好学,成绩优异。25岁时,他到香港谋职,做了《新晚报》的副刊编辑。她,小他6岁,是名门大户的千金小姐,在香港政府部门工作,拿着高他两倍的优厚工资。他32岁时还是孑然一身,一心忙于创作。报社的副主编赏识他的才华,决定把太太的侄女介绍给他。他推托不过,于是就有了他和她的第一次相见。  相似文献   

7.
他的人生磨难,一直如影随形:是疯癫的母亲生下了他,而且他刚4岁父亲就病逝;11岁时,哥哥、姐姐下落不明,留下他与疯娘相依为命。可是,孤苦无助的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上大学。为此,从13岁开始,他带上疯娘求学。20岁时,他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如今,他已是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二年级学生,依然在一边求学,一边照顾疯娘……  相似文献   

8.
《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①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成长故事,小说描述的视角非常独特,通过男主角死后遇到的人来缓缓描述男主人公的一生.小说的开篇描写的是男主人公爱迪的死亡,接着讲述了他在天堂后遇到的五个人的故事.故事主线是以爱迪在天堂的际遇,其中有讲述了他在世时几个重要生日的经历,当叙述完爱迪在天堂旅途的遇见的最后一个人时,现实中的他也走到了生命尽头.他在天堂所遇见的这五个人并不都是他所熟知的人,有些人是他在活着的时候并不熟悉甚至完全不认识的人,然而这些人其实都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他们出现在这个天堂是为了让爱迪看清一些人和事.小说描述的笔时间是交错的,一会儿在天堂、一会儿又回到艾迪的生前.这五人逐一说出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彼此相关,有时在拐角相遇,有时一个压着一个,重重叠叠,就像河底的卵石.  相似文献   

9.
认为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艾迪.本德仑身上的"影子性",探讨虚无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0.
一、因为我不会英语11岁,王洛勇孤身一人去外地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17岁,因受伤和变声,不得不改行,到武汉音乐学院主修乐器,毕业后当了一名“洋吹鼓手”; 24岁,赴上海戏剧学院报考话剧表演专业,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师;28岁,他只身来到美国学习西方戏剧。王洛勇踏进了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戏剧系。可他英语实在不行,美国教授说什么,他全然不懂。教授向他提问,他都一律地回答“YES”。后来教授看穿了他的“西洋镜”,就对他说:“你听不懂,就不必再来上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