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突破人文学科壁垒,建设性地回归传统的文史哲学融通的学术,这种研究路径在目前学术界颇具感召力。日前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培的新作《两宋辞赋史》(上下册),是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宋赋的专著,其价值不仅在于开拓学术领域方面,更在于融通文史哲学的治学方法的探索,该书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辞赋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揭示其“原生态”。该书著者在扎实的文史哲文献把握的基础上,细致梳理辞赋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联系,通过对辞赋文本的深入解读来展示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培是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关于宋代辞赋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辞赋的嬗变”07CzW023、“宋代辞赋的社会文化学研究”12BZW037),都着力于对宋代辞赋的全面综合的研究。他的《两宋辞赋史》应该就是这些研究的一个方面,该书人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获得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其学术价值引人注目。用了一些时日,读了这部60万字的专著,最突出的感觉是,刘著的确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3.
赋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是地地道道的国粹。历代赋数量巨大,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非常值得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涌现出数十部赋学专著,而龚克昌教授《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的出版尤其令人振奋。该书凡793千字,  相似文献   

4.
<正>突破人文学科壁垒,建设性地回归传统的文史哲学融通的学术,这种研究路径在止前学术界颇具感召力。日前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培的新作《两宋辞赋史》(上下册),是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宋赋的专著,其价值不仅在于开拓学术领域方面,更在于融通文史哲学的治学方法探索,该书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多层次角度地揭示辞赋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揭示其"原生态"。该书著者在扎实的文史文献把握的基础上,细致梳理辞赋与  相似文献   

5.
刘培先生是近年来在辞赋研究界非常活跃的青年学者,他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宋代辞赋的文章引起学术界对宋代辞赋的关注。新近由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的刘培先生的专著《北宋初中期辞赋研究》(2004年10月,22万字)是他宋赋研究的深化与系统化的结晶。在学术著作呈泛滥之势的当今,这  相似文献   

6.
<正>唐前辞赋,尤其是楚骚汉赋,作为一代文学之胜,在《诗经》与唐诗两个诗歌高峰之间,承载着重要的文学与文化功能。辞赋作为中国文学最具民族特点的一种文体,对其分体研究,需要研究者能够从作品本身出发,作出符合作品实际的理论提升。浙江大学王德华教授的新著《唐前辞赋类型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治文学史者多受到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说的影响,普遍流行着“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似乎一部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文体变迁史,一个时代就只着眼于某一种文体的文学。于是乎论辞赋,似乎只重汉代,无论他朝;讲宋代文学,似乎只重宋词,其他文体形式少有人问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8.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辞赋的地位与诗、词并重,曾成为气度恢弘的汉王朝的文化标竿。但自宋以后,辞赋创作似乎走入了末途,虽然仍有作品和作家问世,但却被新的的文体如小说、戏剧等更加生动活泼的文体所淹没,不再为人们所重视。学者们论辞赋,首则屈骚宋赋,次则汉魏六朝,唐宋也有不少人注意,而于明清辞赋,却很少人顾及。然而,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孙海洋教授所著的《明代辞赋述略》一书,却向我们展示了明代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读后令人为之一振。该书名为“述略”,旨在大略述有明一代辞赋创作的概况,全书重点介绍和评述了近80位作家,所…  相似文献   

9.
论清代辞赋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辞赋是融合儒林与文学、介乎诗文之间的文体,清代辞赋体式变化虽已穷尽,但辞赋堪称中兴。清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变革:一是在辞赋史内部,兼容历代赋艺,提倡以古赋为律赋;二是在辞赋史与学术史结合的层面,辞赋面向学术,以清代学术入赋,使辞赋具有现实性;三是在辞赋史与文学史关系的层面,提倡以秦汉之文、韩柳之骨为赋,清代的股文也使清赋具有新特色。  相似文献   

10.
敦煌写本<上梁文>的发现,引起学者的关注.历来有关"上梁文"文体渊源、性质的看法,莫衷一是.结合"上梁文"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的产生来看,它离不开唐代"以赋取士"时代大背景.无论是敦煌写本的上梁文,还是宋代上梁文,都体现出与辞赋的千丝万缕联系.上梁文作为辞赋发展的一种变体,它从唐代敦煌民间走向宋代的士大夫案头创作,正折射出辞赋由民间走向文人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宋祁是北宋中期赋坛颇为重要的辞赋家,其辞赋创作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囊括写景状物、怀人抒怀、议政论理等等方面,对北宋辞赋创作题材范围的拓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宋祁易感多情,他顾影自怜,伤悯人世,追求悲情的美,将伤时悲秋、时不我与、仕途偃蹇、畏嫉忧谗等等种种复杂因素交织而生的悲情淋漓尽致地诉诸辞赋创作之中,其辞赋作品于雍容典雅中交织着悲凉之气,充分表现了治平环境中的种种情态意绪,进一步拓宽了赋境。  相似文献   

12.
薛季宣是南宋儒学家、文人、政治家,他注重现实研究,治经颇得精要,倡事功之学。其文学创作与学术思想紧密结合,前人多研其思想,对其诗文赋研究甚少。观其赋,散体、骚体并驱,或讽喻,或抒发骚情,或言事功理想,博雅宏肆,犀利驰骋,覃思深微,悲怀自奋。季宣辞赋从以讽言事功、事功的骚怨、事功理想三个方面透露出他独特的事功情怀。  相似文献   

13.
赵次公是宋代杜甫研究用功极深的学者。他研究的项目非常广,而注和解品位最高。其注解建立在对杜诗烂熟于心、融汇贯通之上,广泛搜集典籍和口语资料,透辟分析,有时还融入考证,故其注解总是妥贴、精细、笃实。其注解发明尤多,匡正前人研究的错误也非常多。综合品评,赵次公的《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是杜甫学史上早期的百万字的伟大研究著作,赵次公是杜甫学史上注和解成就最大的学者。  相似文献   

14.
米芾文学作品在宋代、尤其是在北宋文坛上有较高地位,经苏轼等人的评赞和推介,在其同代人中影响更大。米芾旧有《山林集》一百卷,遭宋金战乱销毁,其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下降。南宋岳珂等人开始辑佚重编米芾文集。明清人较为重视其人及文学作品,不少选本收有米芾的文学作品。其文学的地位影响在当代仍未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北宋麟、府、丰三州为西北重镇,毗邻辽与西夏二国,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三州之守臣,实关乎朝廷政局稳定与否,故理清守臣去就,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三州守臣列为年表,以供同仁取用.  相似文献   

16.
就北宋开封府界提点官略加分析,并将一代提点列为年表,为宋代文史研究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艺美学领域也影响巨大。朱熹的美学思想以“道”为根本,反对“文”的独立地位,不过他并未彻底否定文辞的形式美,而是在坚持道德美的前提下,对诗的赋比兴创作方法和审美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体现了比较圆通全面的美学视阈。  相似文献   

18.
在杜甫迈向“千古第一诗人”的道路上,赵宋一代的“圣化”是其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宋代,对于杜甫的推崇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突出表现在其人格上。杜甫甚至成为有宋一代时代精神的楷模。在宋代,学杜诗、传杜诗、研究杜诗成为一种风尚,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千家注杜”的局面,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文章从杜诗思想、杜诗艺术、雕版印刷、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制度的关系,学界已有关注,以宫廷文学为主体的辞赋文学创作与制度的关系,则尤为深密。就渊源而论,“赋”的源起就与先秦时期的“赋诗”制度相关,而由“赋诗”之“赋”到“赋体”之“赋”,又孕生于宫廷文学制度的形成。就嬗变而论,从汉代的礼乐制度与献赋、唐宋科举制度与考赋、清代的翰林清选与考、献赋,迨至现当代辞赋创作及研究的冷落与复兴,无不维系于制度的变迁。就赋体而论,从汉代文学侍从待诏献赋的散体巨制,到唐宋举子考赋的律体小篇,再到清代馆阁体赋及当代的语体赋,充分体现了古今制度变迁下的赋学命运。  相似文献   

20.
赋、颂是产生于汉代的两种文体,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由于颂在古代可以作为诵的假借字,而赋也被认作是“不歌而诵”,因此人们常常以颂称赋。东汉之后,赋的颂扬功能加强,更造成了赋、颂的混称。同时它们文体的同源性及地位的相似性,也是造成二者并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赋颂”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时,除了偏指赋体外,还有两种含义,即泛指有韵之文,及特指赋、颂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