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货币供求理论是金融理论的基石,货币需求理论更是中央银行有效实施货币供给、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基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货币需求模型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对银行准备金以及社会流通货币的控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方式,影响到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会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这一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层次较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可继续沿用货币供应量;从长远来看,金融创新的日益丰富势必影响该中介指标的可用性,因此必然要寻求其他更具适应性的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予以调整。发展方向宜将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合而为一,转向通货膨胀定标。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1—2011年的经济数据,测算出未观测金融规模,并进一步分析了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未观测金融规模对货币供应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未观测金融规模扩大倒逼货币供给增加;未观测金融可以减轻货币供给增发的压力。上述结论表明,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重视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虽然对货币政策的主张不同,但都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供给却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即货币供给的变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本文在回顾内生货币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表现,最后在文中指出其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及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货币以其与传统信用货币不同的特性,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全新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应通过监管建立新的良好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7.
现代金融创新对凯恩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使货币定义和计量复杂化,金融创新放大了货币乘数。同时,金融创新减少了货币需求量,改变了货币内涵和需求结构。金融创新从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传导机制方面对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挑战。金融创新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金融创新对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中介目标进行着影响。金融创新使传统的传导机制受阻。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完整性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供给受各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对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进行分析,总结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理论模型,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的梳理,运用理论和实证方法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如何影响现有的货币政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它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在加剧,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在减弱;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水平的短期冲击较大;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有较大的正向冲击,对利率水平存在较大的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科技普及,快速发展的电子货币正在改变货币支付与供给。将电子货币引入基础货币的分析框架,通过VAR模型实证研究我国2012—2017年电子货币与基础货币的关系发现:电子货币通过影响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最终将使基础货币供应量呈同向变化,从而将加大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 削弱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以及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央行应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并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使金融体系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逐渐增大,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影子银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为防范影子银行金融风险,我国应该完善监管体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增大货币供应量的监测范围;加强金融稳定性监测,建立风险应急机制;适当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2.
货币需求理论的新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局部需求动机到联合动机研究货币需求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进步。重新定义货币,构建新的变量体系,提出新的需求理论及利用新的计量技术是目前为克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革新冲击货币需求函数的几个对策。纵观现有的货币需求理论,其存在着诸如经济人假设、融资动机研究薄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分析人为分割及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等问题。随着网络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往界定的三动机与收入利率关系将不再可靠,由于经济交溶和货币在国际间的快速转移使得货币需求分析框架不能局限在一国范围,需求动机在时空分割上的模糊也将迫使以往分析方法改变,货币需求理论与时俱进将是一个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长期均衡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我国的主要调控手段。正确预测货币需求函数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基于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运用我国的货币资料,对我国的货币需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需求的相关变量都不满足零阶单整性,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已不能满足建模的要求;货币需求量受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越大,货币需求越小;尽管实际货币量与实际国民产出、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的单整的阶数不完全相同,但满足协整性,即它们满足长期均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货币贬值是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传统观点把它等同于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货币超额供给现象。实际上这是国内、国际经济和政治几个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归结起来,是货币需求原因与货币供给动因的错配导致的。从货币职能来看,货币贬值源于货币需求学说偏离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社会财富量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5.
货币缺口是现实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供给之间的差异程度,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角度看,它对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保持汇率稳定,都具有重要参照意义.本文采用均衡产出决定法、周期趋势消除法和货币供给增长率推算法分别测算1978-2004年我国的货币缺口,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27年中,货币缺口变化呈现出周期性特征;(2)1994年以后货币缺口的波动幅度变窄,表明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逐步提高;(3)货币缺口对经济周期的峰值具有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都是经营同一交易标的——货币 ,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于 1999年开始通过市场主体的融合互动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两个市场的交融联动。在这种背景下 ,论文着重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有哪些影响、相应的货币政策应有哪些调整、货币市场自身的建设、现阶段如何推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7.
纯外生货币经济中由于央行控制货币量的能力较强,因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内生性较强的货币经济中央行无法准确控制货币量,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效果不好。应尝试新的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状况,及其与众不同的特点,采取了继续加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但对目前通货紧缩的抑制作用不是很明显,实际上增加货币供应量难以解决物价下降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对减缓物价下降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